張榮
2025年03月17日15:30 來源:學習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這一重要論斷,科學回答、系統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豐富內涵和基本特質,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的具體要求。將“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作為“六大特質”之首,凸顯了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為高校進一步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把立德樹人內化到辦學治校的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牢牢把握黨的領導、思政模式、綜合改革、價值塑造等要點,推動各種教育要素和資源融會貫通,形成全面聯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大活力的育人生態。
加強黨的領導,把牢辦學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証。”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緊緊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持續強化思政引領的政治導向,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
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高校處於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仰之基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務。打造強大的思政引領力,關鍵在於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鑄魂育人。廈門大學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領航,建好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廈門大學研究基地等機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師生頭腦。注重發揮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修班示范作用,帶動廣大青年學生自主研讀馬列經典著作。設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研習班,融合學科力量開展理論學習和實踐研學,不斷增強黨的創新理論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推進黨建和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思政工作筑牢黨建工作基礎,黨建工作為思政工作提供保証,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打造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就是要善於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將黨的領導制度優勢轉化為高校思政工作效能。廈門大學實施“一融雙高”計劃,深入探索以“雙重責任—雙重動力—雙重保障”為主線,隊伍、平台、機制、文化融合的“三重四融”實踐。推進“黨建引領”行動,啟動“嘉庚精神·時代先鋒”示范創建工作,評選“南強先鋒號”和“青年嘉庚號”,著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的黨建工作品牌。健全“一站式”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格局,設立勤業先鋒黨支部等163個功能型黨支部,將學生社區“末梢”轉變為思想引領“前哨”。
打造高水平凝心聚力育人陣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團結奮斗源於凝心聚力,高校是凝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力量的重要陣地和實踐載體。廈門大學充分發揮連接海峽兩岸、聯通海外僑胞的重要樞紐作用,實施“聚力報國”行動,推出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能力提升計劃,建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實踐基地,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密切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建立訪學機制,加強與港澳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深入實施“石榴籽”育人工程,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大力弘揚“嘉庚精神”,加強華人華僑研究,深化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文化認同。
創新思政模式,優化育人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決不能隻見物、不見人。高校要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引領學生,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生態新格局。
構建“大思政課”新模式。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不斷提高思政引領力,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廈門大學著力構建“大平台”,牽頭“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開展閩寧協作“大思政課山海情”行動計劃,打造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廈大范本”。拓展“大課堂”,連續三年牽頭組織“追尋領袖足跡”全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推出“嘉庚精神”“思政對話·百年史光”等專題思政課。建強“大師資”,落實書記校長、院系領導講思政課制度,邀請兩院院士、學科帶頭人、黨的二十大代表、新時代偉大變革親歷者和見証者等上講台,擔任實踐指導教師。組建以學生骨干為主體的“囊螢星火青年講師團”,用“青言青語”講好黨的故事。
培育以文化人新機制。以文化人,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要求。高校應立足學生特點統籌推進以文化人,以文化感染力提升思政引領力。廈門大學堅持以文鑄魂,弘揚“愛國、革命、自強、科學”優良校風,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廣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持續開展“我們的節日”“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文化傳承體驗活動,打造《嘉庚頌》《哥德巴赫猜想》《遙望海天月》等一批校史原創舞台劇,營造向上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聖使命,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提升思政引領力,必須大力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建強支撐教育強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廈門大學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政治理論學習,重點做好高層次人才、海外留學歸國教師、青年教師的政治吸納和政治引領。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舉辦入職典禮、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科研育人分享會等活動,推出“光榮從教40年”系列報道,弘揚尊師重教風尚。每年評選“南強杰出貢獻獎”“我最喜愛的十位老師”等,實施南強教學名師獎勵計劃,不斷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綜合改革,激發思政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必須順應“事”“時”“勢”的變化,堅持守正創新,正確把握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的辯証關系,不斷探索深化教育教學評價改革、體系改革、范式改革,持續提升思政教育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以深化評價改革增添動力。教育評價改革是“指揮棒”。以改革教師評價為牽引,破除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傾向,是引導形成思政工作合力的重要舉措。廈門大學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第一標准,聚焦潛心育人改革教師評價體系,設立教改項目、教學獲獎、創新創業等業績等效選項,激發廣大教師育人動力。推進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將課程思政要求納入教學評價體系。堅持“五育並舉”,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以完善培養體系提升質效。高校作為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必須加快構建思政教育貫穿全程的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廈門大學主動融入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進程,深化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改革,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構筑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專業課程為重點、以通識課程為拓展、以實踐類課程為補充的“1+3”課程思政體系,實施卓越學風提升計劃,推動“五育”融通、學科融通、學段融通、中外融通,強化有組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著力塑造具有引領性、人文性、時代性、開放性的卓越人才。
以推進技術賦能變革范式。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思政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實踐場景。高校應把教育數字化作為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突破口,以智能化賦能教育治理,不斷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間和陣地。廈門大學從供給側和需求端精准發力,加強人工智能在思政、教學、管理、服務、評價等現實場景中的深度應用,探索構建人工智能培養方案、“RAISE”人工智能課程、人工智能賦能教材建設、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學、人工智能賦能教與學評價和人工智能條件建設“六位一體”的人工智能賦能體系,塑造“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生態,推動人工智能與人才培養融合貫通。
強化價值塑造,引導建功立業
堅持“四個服務”是我國高校的新時代使命。高校必須凝聚廣大師生服務“國之大者”的價值認同,增強服務“國之所需”“民之所盼”的歷史主動,教育引導師生挺膺擔當、報國奉獻。
引導師生融入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首要之義。廈門大學成立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和新質生產力研究發展中心,支持師生圍繞理論和實踐課題推進有組織科研。鼓勵師生主動承接國家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為國家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貢獻力量。實施頭部企業合作計劃,加強地方研究院建設,深化拓展與福建省九市一區戰略合作,引領師生積極融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浪潮。
引導師生服務國家戰略。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高校要積極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把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融入國家發展的“大邏輯”,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廈門大學倡導“國家至上,事業為先”的就業理念,以有組織布局強化人才高質量輸送,積極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廈門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國家重要行業和領域就業的比例連年增長,涌現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廈門大學寧夏研究生支教團等一批先進個人和集體。
引導師生投身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對學校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廈門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充分發揮“海峽、海絲、海洋”特色優勢,實施“協同萬方”行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辦好馬來西亞分校和多所孔子學院,積極打造服務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和中外人文交流平台。打造“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項目”等精品項目,積極向國際組織輸送人才。構建“跨學科、跨文化”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創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展“頡頏計劃”大學生海外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走出國門,講好中國故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際勝任力。
(作者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