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協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

朱海龍 謝慧敏

2025年03月17日15:26    來源:學習強國

原標題:協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文化繁榮相輔相成,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進步加速了兩者融合。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尤其文化產業蓬勃興起,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而經濟的繁榮昌盛,又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物質基礎,二者相互依存、協同共進。當前,我國正處於民族復興關鍵期,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社會轉型及文化自信提升等重任。在此背景下,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協同發展,是適應新形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

深刻認識兩者協同發展的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物質層面,通過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人民物質富足。在精神層面,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成為關鍵環節,能夠有效激活文化的生命力與創新力,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人民精神富有。

經濟體制改革牽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有助於推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市場化發展,激發文化創新活力,促進文化產品的多樣化供給和品質提升。經濟體制改革驅動文化體制機制的調整。隨著新經濟、新業態的興起,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改變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環節。這種變革要求傳統文化體制機制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文化產業在數字時代生產方式、傳播路徑和消費模式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引領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方向。在數字經濟時代,經濟體制改革更加注重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與創新驅動力的激發,對文化體制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向市場化、創新化方向轉型。為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潮流,應構建更為現代化的市場准入體系,從而吸引更多優質社會資本流入和高素質創新人才匯集,為文化發展注入創造力。經濟體制的發展促進文化體制機制的完善。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了經濟繁榮和社會財富增長,為文化體制機制的建設和優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尤其是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也促使文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制定文化政策和推動文化創新等方式,為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提供動力。良好的文化體制機制通過鼓勵創新和培育誠信文化等方式,營造公平、透明、健康、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而這樣的市場環境是順利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提。在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下,企業積極探索新技術與管理方法,提升其效率與競爭力。同時,通過培育誠信文化、減少欺詐行為、降低交易成本,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完善的文化體制機制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文化體制機制的支持下,通過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雙重路徑,為改革和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並通過學科研究的深入,為改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方案。文化體制機制的革新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體制的優化。以文化旅游產業為例,良好的文化體制機制促進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通過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在推動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帶動了交通、餐飲、住宿等關聯產業的興盛,實現了經濟體制改革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的價值愈發凸顯。一個健全的文化體制機制,能夠打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吸引國際資本和人才的涌入,為經濟體制改革營造一個現代、包容、充滿活力的文化環境。

重點把握兩者協同推進的四大原則

當今,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趨勢愈發明顯,重點把握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協同推進的核心原則,對於促進社會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基於市場導向、創新驅動、法治保障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引,推動文化與經濟領域的變革朝著更深層次融合與更高效協同的方向邁進。

遵循市場導向原則。在文化與經濟領域,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市場與政府對資源有效配置的合力。在文化領域,無論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要素如資金、人力資源、技術革新等,抑或是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流通及消費環節,均應遵循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文化企業應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入市場機制,篩選出具有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項目與企業。經濟領域同樣如此,各類生產資料和商品的價格、企業的生產決策等,應依據市場供求關系的動態變化進行靈活調整。文化產業所需物質資源也應在統一的市場體系中高效配置,以提升整體生產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構建公平、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是文化體制機制與經濟體制協同的關鍵。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程中,應確保不同文化單位或企業在相同的市場規則下公平競爭。此外,經濟領域也需持續推進反壟斷工作,堅決遏制企業形成不正當壟斷地位,保障中小微企業在文化相關經濟活動中的平等競爭機會。如此,方能有效激發文化創新活力與經濟活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推進。

強調創新驅動原則。隨著數字經濟興起,文化產業在創作、傳播及消費模式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經濟領域內的創新成果如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等,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更高效的傳播渠道和精准的市場分析手段。同時,文化創新也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消費熱點和產業增長點,如文化創意設計對傳統制造業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為加速創新成果在文化經濟全鏈條的有效轉化,需建立跨領域技術創新應用機制,如設立聯合研發基金、打造跨行業創新孵化平台等。此外,管理創新的協同推進同樣重要。在文化管理層面,應由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服務型、引導型管理模式轉型。而在經濟管理領域,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需更加靈活且精准,運用政策工具時充分考慮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效應,以避免政策間的沖突或脫節,從而全面提升整體管理效能。

堅守法治保障原則。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文化與經濟協同的法律保障。在文化領域,特別是關於文化產權保護,需進一步細化著作權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確保文化企業的創意成果得到充分且有效的保護,同時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銜接,形成統一且明確的規范標准。此外,還需加大文化與經濟協同領域的執法監督力度,確保各項法律法規得以有效執行。為此,應創新跨部門的執法協調機制,如推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與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聯合行動,避免出現多頭執法或執法空白的現象。同時,強化執法公正透明,設立公眾監督平台,嚴懲執法不作為、亂作為,為文化與經濟主體在合法合規的環境中開展協同合作與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突出以人為本原則。完善人才培養共享機制,構建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教育領域,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應注重文化與經濟交叉領域的學科建設,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企業層面,鼓勵文化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開展人才交流與培訓協作,通過資源共享提升員工的跨領域業務能力,為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協同推進提供人力支撐。另外,改革與發展應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核心目標展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須致力於提供豐富多樣、高品質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而經濟體制改革則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激發民眾的文化消費潛力與意願,形成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在推進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還應重視並吸納民眾的意見與建議,確保改革發展的成果能夠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推進兩者協同高效發展的路徑

為實現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協同高效發展,需要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新路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激發文化創新與經濟活力的雙重潛能。從推動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融合,到促進數字文化與實體經濟融合,再到驅動城市群文化經濟協同發展以及助推城鄉文化經濟融合共進,每一維度都蘊含著極具價值的策略,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協同高效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推動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融合。首先要明確以提升傳統產業文化附加值和競爭力為核心目標。通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設計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培育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文化創意企業和人才隊伍,深入對接傳統產業需求﹔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准入和監管環境,簡化審批流程,促進文化創意企業的快速成長。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完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傳統企業與文化創意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對文化創意作品版權和傳統產業技術創新專利等給予充分保護,為融合創新提供法律保障,激發企業和創作者的創新積極性。

促進數字文化與實體經濟融合。以數字文化產業平台為依托,強化數字技術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加大數字技術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共同攻克關鍵技術,如5G與文化產業融合、人工智能在創意設計中的應用等。制定扶持政策,助力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實體經濟的數字化升級。加強數字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間的溝通協作,搭建交流平台,促進合作共贏。建立健全市場規范,強化數字文化市場監管,防范不正當競爭和數據壟斷。推動數字文化內容正版化、高質量化,建立審核與評價標准,確保數字文化與實體經濟融合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驅動城市群文化經濟協同發展。制定統一的戰略規劃,圍繞經濟協調和文化發展兩大核心展開。在經濟協調方面,構建城市群內部的經濟協調機制,依據各城市的產業特色與資源優勢進行產業規劃布局。同時,建立統一的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市場,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達成城市群內部產業分工與資源共享。此外,設立城市群產業投資基金,引導資金向新產業新業態合理流動。在文化發展方面,制定城市群文化發展規劃,整合城市群內的文化資源,打造城市群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資源共享與合作,構建城市群文化資源共享平台,開展城市群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提升城市群整體文化活力與創新能力。

助推城鄉文化經濟融合共進。在政策層面鼓勵城市企業投資農村,推動文化資源下鄉。通過組織文藝團體開展演出與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參與熱情。深入挖掘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建立數據庫,為城市文化企業提供創作素材,促進城鄉文化資源融合。加大農村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點建設文化設施,為農村文化活動與產業發展提供平台。培育農村文化經濟特色產業。通過加強技術指導與品牌培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文化經濟品牌,提升農村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城鄉文化經濟的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作者分別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