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理論創新史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馮俊

2025年03月17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理論創新史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都是思想解放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體現“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進行實踐探索並取得成功的過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即“第一個結合”經歷了艱辛的探索和曲折的發展,是思想解放的結果,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第二個結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一個新的重大命題,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開創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新格局。

  

   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經歷了一個學習、運用和結合的過程。早期的共產黨人翻譯、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但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把馬克思主義神聖化、教條化,認為隻有在西方才能產生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山溝溝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不敢也不會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變成背誦的詞句和一成不變的教條,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一度盛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與各種右傾和“左”傾錯誤的斗爭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同志帶領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他寫下著名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批評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從“本本”出發的教條主義思想,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反對本本主義》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初步經驗的總結,其中蘊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萌芽。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進一步強調馬克思主義應該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於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毛澤東同志第一次系統全面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從本本主義、教條主義轉向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偉大的思想解放。

   在延安整風期間,我們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黨八股,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實事求是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分析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產生的社會的和歷史的原因,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把毛澤東代表的正確路線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路線進行了全面比較,讓全黨真正認識清楚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什麼,統一了全黨的認識。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這其實就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我們也經歷了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沒有經驗,最初全面學習蘇聯,照搬照抄蘇聯經驗,但很快就意識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性,提出要“以蘇為鑒”,獨立自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就是要突破蘇聯模式,探索不同於蘇聯、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從1956年開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路徑,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產生了《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獻,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掀起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沖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禁錮。鄧小平同志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促進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本身又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取得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們重點解決“第一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由此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人民的創造熱情、智慧被充分激發出來,一個又一個偉大創舉、成就,鑄就了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第二個結合”,深刻指出:“‘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這充分體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色和獨特理論品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從黨的歷史來看,我們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例如,毛澤東同志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總結和繼承,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建設小康社會,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和諧社會等,這些都是從“第一個結合”的大背景下來談中國的歷史文化,卻未曾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地位,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既顯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又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堅持“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思想認識上突破了舊觀念、舊教條的束縛,否定了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國歷史及中華文明的價值,否定中國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歷史和文化。“第二個結合”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不做歷史虛無主義者和文化虛無主義者。同時,它否定了“文化保守主義和復古主義”,不厚古薄今,不復古倒退,對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禮敬歷史,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歷史,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中國近代以來,在文化問題上出現過“全盤西化論”“西方文化中心論”“中體西用論”“西體中用論”等錯誤觀點,在一段時間內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第二個結合”使我們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第二個結合”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它能夠使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更有可能產生出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深化了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個結合”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開拓了理論創新的空間。我們進行理論創新有兩大重要資源和理論優勢,一是馬克思主義,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第二個結合”就是“魂脈”和“根脈”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成就,這種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二個結合”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呈現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也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特征、時代精神、時代內涵。

   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要堅持守正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應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作者:馮俊,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教授)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