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李書簡 楊 菁
2025年02月21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據統計,2024年我國共實施城市更新項目6萬余個,完成投資約2.9萬億元,綜合性成效逐步顯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增強發展潛力、優化發展空間,推動城市業態、功能、品質不斷提升。”公共空間作為一個城市的“面子”,不單是一個物理空間,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的公共場域,更是體現城市人文風貌和社會底蘊的文化景觀。城市更新中對於公共空間的改造,不僅是公共設施的重建活動,而且是城市公共文化價值的再造行動,關系著市民對於城市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共鳴。因地制宜實施城市更新,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建設好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著力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突出公共性,以文化聯結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社會交往。生活的高度公共性是現代城市的基本特征,“公共”來源於人們進入和使用共同空間,在此相遇和互動,並由此產生情感聯結和文化共鳴。城市工作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在一個主要由陌生人構成的環境中,怎樣把人與人之間自發的“萍水相逢”般的聯結變成自覺的“唇齒相依”般的團結。重塑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要堅持共建共享,營造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公共空間,激勵人們在這片空間中進行不同活動,增進各類人群的空間集聚和在地情感聯結。比如,設計建造於1932年的上海花園住宅“66梧桐院·天平鄰裡匯”在修繕過程中精心規劃了庭院空間,設有可在此交流、會客或舉辦小型沙龍的會客廳,居民們愜意地坐在玻璃窗前,一邊品嘗價格實惠的美味,一邊欣賞老洋房與梧桐樹組成的美妙街景。通過城市更新,可以打造設計一批公共文化空間,引導民眾便捷參與、有序融入其中,從而促進各類人群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中和諧共處,增強對城市公共屬性的認同。
強化功能性,以文化凸顯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特色風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城市特色風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特質的有機統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因素、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等長期積澱形成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具有融合多元信息流、涵養文化精神、發揮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功能,對傳統空間結合當前城市發展特點進行修補式更新,可以有效煥發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時代活力。比如,在北京首鋼園,煉鐵原料區經過改造成為北京冬奧組委駐地,園區在賽后進一步開展全民健身、體育賽事、商業文化活動,實現了工業風貌、體育精神與現代時尚的完美融合,展現了新時代北京的特色風貌。要著力統合標識、標語、圖片、公共藝術品等多元媒介,挖掘、打造一批文化符號,開辟具有當地特色、品格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增強民眾對城市文化、公共文化的自覺認同。
重視傳承性,以文化彰顯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歷史文脈。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更新承載著聯通文脈、修復記憶的重要功能,要把文化傳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行動,深度挖掘歷史、民俗、傳統等文化資源,豐富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鄉土內涵,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元素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中創新融合、相得益彰。處理好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在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融入現代元素,可以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做到城市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比如,北京市提出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以正乙祠戲樓、顏料會館等為代表的“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在北京越唱越響,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節目,讓百年戲台再現光彩,百年前會館裡“鄉人歡聚看鄉戲”的熱鬧場景得以重現。要充分用好城市這一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把握好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這一承載、展演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場域,通過在城市更新中不斷鞏固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服務功能,引導市民感受城市魅力、傳承歷史文化,進一步提升民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凸顯幸福感,以文化引領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強調要“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要從人的需求出發,合理配置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中的各類資源,提高市民文化創新活力,推動廣大市民主動參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營造和維護,共同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環境。要注重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設施的文化互動功能,讓市民生活的“煙火氣”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中得到充分展現,為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助推在城市生活中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人民為主體,觀照人民精神需要、文化需求和情感體驗,強調空間內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的人文關懷,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廣大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1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