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
2025年02月21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山東菏澤的一個故事在今年春節期間廣為流傳。女兒過年回村時驚訝地發現,媽媽竟然已成為網紅,還會帶貨農產品,直播間人數上萬,女兒笑稱終於“望母成鳳”。
過去是鄉村仰視城市,走出大山奔向都市,如今人們返鄉重新打量,鄉村已不是那個鄉村,它充滿自信,甚至成為都市居民想象中的“詩與遠方”。這個故事之所以在春節期間在網絡上刷屏,是因為它並非個體體驗,而是有著廣泛代表性。類似的返鄉故事就像現代人觀念的一個橫斷面,記錄著全面振興的鄉村的形象重構。
與這個故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0多年前很流行的返鄉故事:年輕人晒春節回家前后“判若兩人”的對比。回家前衣著光鮮亮麗,回家后打扮土得掉渣。鄉村全面振興帶來的鄉村發展和文化自信,深刻扭轉了這種表達,以看得見的變化重塑著返鄉的故事。鄉村不再是被他者帶著優越感去消費的對象,而是成為一個擁有鄉村文化自信的主體,就像那個在鏡頭前自信地表演才藝、推銷產品的網紅媽媽。返鄉故事中呈現的鄉村文化自信,深刻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歡騰年味中的農耕文化自信。這兩年春節,潮汕傳統英歌舞表演以各種方式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歡騰的大場面、姑娘小伙們歡歌的活力、“蛇步”中的文化傳承,烘托出熱氣騰騰的年味。還有河南寶豐馬街村的馬街書會、浙江溫嶺石塘裡箬村的大奏鼓表演,鄉村的“非遺過大年”尤其紅火熱鬧。傳統中國以農耕為主導,春節深刻體現著農耕文化的特點。乙巳蛇年是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返鄉故事對年味的追求與記錄,是一種文化傳承,體現現代對農耕傳統“溫情的敬意”——這是我們的文化根系,無論現代人走得多遠,都離不開農耕文化的滋養。
陌生化再現中的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曾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但因為離開而變得陌生,而返鄉時的陌生感,又提供了一種能帶來新思考和新鮮感的陌生化效應,形成一種對鄉村文化的再發現與再生產。在年輕人的返鄉故事中,很多都在分享著鄉村與城市“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老家奇妙萬能的鎖、老院子古老的排水系統、奶奶蒸饅頭特別的發面方式。過去返鄉故事中記錄的“不一樣”包含著某種落后的想象,而如今的“不一樣”更多的是一種驚奇和驚喜感——原來還有這樣的“寶藏”,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智慧。
社交分享中的地方文化自信。中國有無數鄉村,每個地方的鄉村可能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特色,都有著獨特的語言和風土人情。發達的社交媒體為鄉村提供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分享渠道,在當下的返鄉故事中,很多人都喜歡在朋友圈分享本地的特色,這種本土、地方特色成為一種社交中的文化資本。文化自信賦予了鄉村保持“各美其美”獨特性的價值自信,讓鄉村發展有差別而無差距。
鬆弛感中的小鎮文化自信。返鄉故事常常抒發著一種身在鄉村的鬆弛,不必焦慮與追趕某種“社會時鐘”,可以慢悠悠,步履從容。這種慢節奏,在“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的觀念系統中,代表著一種不思進取、沒有變化、缺乏創造活力。而在快節奏的社會當中,鄉村的慢文化則成了“詩與遠方”的象征,讓人得到休憩的空間。春節返鄉所撫慰的鄉愁,既有對親人的思念,也有對“慢”的溫情回歸。
過去提起“村”與“農”,人們可能總會帶著某種對落后的自卑,不敢那麼大聲地把“村”的名字喊出來,但今天越來越多的鄉村把“村”叫出了驕傲、叫出了品牌、叫出了現象級傳播。“村晚”“村超”“村BA”,不只是對城市現代流行文化的模仿,更是源於一種內生的精神文化自信,將地方文化、鄉村文化、傳統民俗與流行文化融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新鄉村文化。返鄉故事中彰顯的文化自信表明,鄉村全面振興提振著鄉村的文化自信,而這種文化自信必將推動鄉村實現更全面、更高質量的振興。
(作者:林朝,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