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追“高”逐“新”,構筑經濟發展戰略高地

徐健

2025年02月21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追“高”逐“新”,構筑經濟發展戰略高地

【光明時評】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178家國家高新區評級結果,中關村科技園區、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國家高新區位列綜合評價前50名。

國家高新區發揮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集結地”的重要作用,貢獻了全國20%以上的工業增加值,聚集了30%的高新技術企業、4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70%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和近80%的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和擁有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半數左右。

根據科技部2022年數據,高新區以利用2.5%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3%的GDP、22%的出口額和33%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在技術創新推動經濟轉型方面,不少地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例如,武漢光谷的光電子產業、合肥聲谷的智能語音技術等典型案例,展示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突破能力。又如,北京亦庄的無人駕駛、深圳南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群,對於重塑產業競爭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中關村、張江等頭部園區更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西安高新區帶動西部電子信息產業崛起,形成“東部技術+西部制造”的協同范式。上海張江高新區的普陀園、徐匯園等高新技術聚集地通過布局優化和功能提升,吸引了大量創新資源和企業入駐。

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相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20年發布的《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則明確提出,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強調其重要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此外,一些具體的高新區也有著相應的政策支撐,如《深圳經濟特區改革促進創新條例》為激發深圳企業創新活力、推動高新技術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已成為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應追“高”逐“新”,多角度施策,構筑經濟發展硬支撐。

完善的政策體系是高新區發展生態的堅實根基與豐沛雨露,滋養著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當前,應進一步加大在金融支持、產業協同、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高新區與全球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助等手段,重點扶持高端制造業、新能源材料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激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此外,還要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懲罰力度,提高侵權成本,為科技創新筑起護城河。

高新區建設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謀篇布局才能下筆如有神。以責任為基、以權力為翼、以利益為要,構建起倒金字塔型的“責、權、利”高新區發展格局,通過科學合理的責任分配、權力下放、利益共享,營造一個高效、協同、創新的生態環境。從政策支持、人才引進和產業布局3個維度深化園區東西合作與南北互動,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靈魂工程師”,從高端研發到產業孵化,從技術攻關到市場拓展,人才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的智慧與才華是高新區最寶貴的財富。要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讓高新區成為人才的“強磁場”和創新的“動力源”。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創新中心,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建立層次分明的人才引進標准,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聯合培養機制,提升高校和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效率。

(作者:徐健,系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