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新舊動能轉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王一鳴

2025年02月20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我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結提煉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包括“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既是對我國經濟發展經驗的理論概括和實踐總結,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科學指引,體現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既需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也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深入學習領會“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的深刻內涵,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科學認識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

  經濟發展就是一個新舊動能不斷接續轉換的過程。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新動能與舊動能是相互聯系、彼此影響的。新動能往往脫胎於舊動能的蛻變、形成於舊動能的鳳凰涅槃之中,而舊動能的更新和迭代也需要新動能的引領和推動。新動能與舊動能是動態變化的。舊動能經過轉型升級可以成為新動能,新動能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變革也會變成舊動能。因此,必須以辯証思維和發展眼光認識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在經歷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后,我國經濟已步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比如,房地產行業是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能。但隨著市場供需深刻變化,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深度調整。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增勢強勁,出口快速增長,但短期內還難以抵補房地產深度調整形成的需求缺口。再如,我國重化工業大規模擴張已近尾聲,傳統產業發展陸續達峰並轉入平台期,擴大產能的空間逐步收窄。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加快成長,但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約13%,還不足以對沖傳統產業擴張放緩帶來的動能減損。這要求我們積極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科學把握“立”與“破”的辯証關系,堅持先立后破。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行業分布廣,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80%左右,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這決定了傳統產業在促進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著重要角色,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不能忽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事實上,傳統產業並不一定是落后產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傳統產業同樣可以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比如,近兩年來,我國造船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不僅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躍居世界第一,而且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也大幅提升,實現了造船質量和效率的同步躍升。

  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在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協同發力。一方面,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其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同時,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戰略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實現生產力水平的大幅躍升。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關鍵在科技創新

  新舊動能轉換往往發端於技術革命性突破。人類發展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突破,從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使用到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都會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呈現出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交叉融合、多點突破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科學研究范式也在深刻變革,國際科技競爭日益向基礎前沿領域前移,原創性創新、顛覆性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原創性創新主要是通過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科技問題,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顛覆性創新主要是基於新的科學原理和新的技術架構,通過持續科技積累而形成的“爆發式”創新,推動產業技術和模式的革命性變革。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是最活躍的前沿領域,同時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基因組學、腦機接口等也在孕育新的技術突破。這些原創性創新、顛覆性創新,突破生產可能性邊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改變產業發展生態。

  從科技創新的規律看,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新動能,不僅要重視“從0到1”的基礎研究突破和“從1到10”的應用基礎研究突破,同樣要重視“從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從100到N”的大規模產業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原創性創新、顛覆性創新,還需要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創新,實現從概念設計、技術研發到中試再到產品的“全鏈條”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同時也要認識到,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重大原創性成果偏少是我國科技創新的短板,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轉化渠道不暢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弱項。應當看到,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過程,也是科技創新向產業領域擴散滲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的過程。科技成果蘊含的巨大價值,隻有轉化為產品,落到產業發展上,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正因如此,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協同發力。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領域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建設,以重大原創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實現戰略性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拓展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建立專門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建設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構建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生態。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優勢、應用場景豐富優勢等,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供需更好對接和合理匹配,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根本在制度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制度創新能夠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必須加強制度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需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需要政府謀劃和推動,但這並不意味著要通過行政力量來直接配置資源。如果對認定為新動能的領域“一哄而上”,往往會造成資源錯配、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迭代快、資金投入大。在這些領域出現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會更大。因此,政府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從過去依靠行政力量抓要素供給和項目建設轉向培育良好創新生態、抓制度供給和服務創新。實踐証明,創新生態比創新資源更重要。因為資源是可以流動的,有了良好創新生態,創新資源就會源源不斷地匯聚,創新潛力就會充分迸發。政府的有所為主要體現在: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長周期、高風險的科學工程和研究項目﹔加強對企業在競爭前環節研發投入的政策支持,落實好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的政策﹔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渠道﹔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放寬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市場准入﹔加大大數據、大算力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經營主體的外部成本﹔等等。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是嚴格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透明的商業規則、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良好的創投、風投等創新金融業態,充足的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供給,進而保障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發揮。隻要創新生態環境改善了,孕育新動能的企業就會如雨后春筍般生長,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會不斷涌現,新舊動能轉換就會加快推進。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需要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機制。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科技創新是源動力,產業創新是主渠道,金融創新是催化劑。當前,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對傳統產業有較為成熟的融資模式,但在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支持方面,仍面臨金融服務不適應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融資需求和風險匹配問題。比如,科技創新風險通常較大而金融機構往往追求穩定收益,科技企業需要“長錢”而金融機構傾向於給“短錢”,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小錢”而金融機構習慣於給“大錢”,科技企業“重研發、輕資產”而金融機構傾向於提供抵押融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貫徹落實這一部署要求,就要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滿足處於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創新﹔積極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拓展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空間﹔運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降低金融服務科技企業的隱性成本和風險。總之,要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和精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需要進一步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新舊動能轉換是動態的,改革也要與時俱進。要進一步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充分釋放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數據基礎制度,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更好釋放數據要素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潛能﹔完善技術要素市場,暢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通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政府科技計劃管理,加強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加快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總之,要通過改革,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強大合力。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路徑指引。面對壓力與挑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以戰略定力、全球視野、系統思維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新活力,讓新興產業釋放新動能新優勢,讓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更好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礡動力。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09 版)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