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2025年02月20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鏈創新布局,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當前,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重構,發達國家的“產業回流”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分流”現象並存,加強產業鏈創新布局、推動產業鏈競爭力水平提升迫在眉睫。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從頂層設計上看,需實現政策驅動與制度創新相互融合,在政策驅動和制度創新的框架下,發揮創新在產業鏈布局中的主導作用。一是發揮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產業鏈創新布局的關鍵力量。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政策支持,有效賦能產業鏈布局,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同時,制度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要通過制度創新優化政策環境、完善市場機制和推動技術攻關,為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鏈創新布局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利用政策工具有效引導產業鏈布局優化。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資源投向產業鏈關鍵短板環節,實行特殊激勵政策,引導資源向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流動,加快形成新產業、新賽道、新模式的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通過政策驅動與制度創新相互融合,優化產業鏈要素投向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鏈創新布局。三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補位、協同發力。具體而言,財政政策通過公共投資、專項資金和稅費減免等措施,為科技企業和創新產業營造制度“活力”﹔貨幣政策則通過合理引導市場利率水平、拓寬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創新信用增進模式等手段,為產業升級提供必要的金融“活水”。
從科技創新上看,需實現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相互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要求技術革命性突破,數字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將其引入並重構產業鏈各環節,有助於實現全鏈路透明化、實時協同和智能決策。一是在硬件方面打造產業鏈重構與創新布局的發展平台。通過構建統一的數據平台,確保數據的准確性和實時性,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為企業智能決策提供支持。並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強化了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可利用雲平台和大數據技術,打造開放、協同的生態系統。二是在軟件方面提供產業鏈重構與創新布局的經營環境。利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構建智慧型區域產業鏈新格局,提升產業鏈中各環節和部門協同增效,降低產業鏈中企業生產運營的風險與成本,有效提升區域產業鏈競爭力。三是在軟件和硬件相互配合的基礎上實現產業鏈創新布局。通過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賦能產業鏈布局,依托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通過優化競爭環境與空間布局、培育“鏈主”企業與打造自主可控產業鏈和供應鏈,有效發揮新質生產力為產業鏈布局提供的多維度支持和保障作用。
從價值創造上看,需實現服務化延伸與價值重構相互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要求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通過挖掘下游增值空間,有效實現生產要素高質量重組,以“產品+服務”方式實現產業鏈“價值共創”。一是結構升級,產業鏈從“硬制造”到“軟服務”。產業鏈創新布局向上游延伸至研發設計服務,向下游擴展至用戶增值服務運營,從而實現產業鏈服務化延伸觸發價值重構。企業通過提供增值服務突破傳統產品邊界,倒逼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重構新生命周期的利潤最大化。二是生態重構,產業鏈從“單點競爭”到“系統共生”。隨著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鏈創新布局,企業新價值點不斷得以挖掘,為其開發更復雜的服務場景提供資源支撐。在這一過程中,差異化競爭進一步被放大,價值重構反哺服務創新,推動形成“服務升級-價值提升”的跨界正循環格局,企業間的單點競爭逐漸被系統共生所替代,進而實現產業鏈價值創造。三是布局優化,產業鏈從“空間要素重組”到“區域協調發展”。在產業鏈發展的開放體系下,要素流動、集聚與集中都通過市場機制得以完成,優化產業地區分工與要素配置,形成有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和全球產業鏈集群。同時,需考慮到區域協調發展,構建錯位發展的產業鏈發展格局,通過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加強其與東部沿海和國際相關地區的對接,支持國內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產業鏈布局的區域聯動和協調發展。
(作者:魏敏,系廈門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