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栗文
2025年02月19日08:44 來源:中國軍網
不久前出版發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問答》,緊跟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發展步伐,聚焦理論熱點難點,回應社會關注關切,以問答體的形式,全面系統、深入淺出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體系、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新征程上,我們應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
一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就和寶貴經驗提煉升華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為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們黨關於生態文明理論探索的深化與創新。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在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証關系,形成了科學系統完整、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為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習主席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以新的視野、新的認識、新的理念,賦予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新的時代內涵,形成並豐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這一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凝結著我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奮斗成就和歷史經驗,標志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取得最新的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創新成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繼承與創新。習主席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精華和理論品格,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與觀點,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中國化與時代化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吸收與發展。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無論是《易經》所言“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抑或是《荀子》所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優秀傳統生態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根和升華於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與文化傳統,強調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二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科學指引。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不斷豐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制度創新的不斷拓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不斷深化。
凝結了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人民情懷。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理想信念所系、價值追求所向、力量源泉所在。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習主席深刻指出,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強調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一思想,體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反映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立場和價值目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的具體落實。
彰顯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為要的發展理念。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所在。歷史和實踐証明,以什麼樣的理念發展生產力,決定了發展的方向與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充分印証了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習主席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科學論述闡述了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要求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扎實推進生態保護,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找到了一條重塑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路徑。
體現了堅持依法依規、從嚴從實的法治思維。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習主席深刻指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實施了“史上最嚴環保法”,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可以說,新時代以來是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和制度建設進入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監管執法尺度最嚴的時期,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我們要在學深悟透、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切實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根本原則,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好落實好。強化思想引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認真學習領會,切實增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加強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斗堡壘,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在生態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選優配強干部隊伍,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統籌協調各方。黨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激發社會各界環保熱情,形成同心協力、共建共享格局。
堅持系統觀念一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強化系統集成。把握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既要制定全國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規劃,從宏觀層面勾勒出我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框架﹔也要根據各地區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開展工作,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把握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既要著眼當下,以強烈的緊迫感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對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等重點工作的力度,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到生態環境改善﹔也要放眼長遠,加強資金投入與科技研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把握好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既要總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般性規律,梳理普遍適用的原則和方法﹔也要針對新興領域和重點環節,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完善立法。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法規制度體系,注重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與協同,並針對新興領域和突出問題,增強法規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嚴格執法。要強化生態環境領域執法力度,通過定期組織業務培訓、案例探討、實操演練等方式提高執法隊伍專業化水平,確保法規制度落地生根、發揮實效。公正司法。要充分發揮司法機關職能作用,加大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司法保障。全民守法。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曝光典型違法案例,普及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公眾的法治意識和環保意識,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行為准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