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始終堅持文化建設 著眼於人落腳於人

王虎學

2025年02月19日08:43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基於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並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這一重要論斷從根本上揭示並回答了文化建設的主體和文化建設的動力,廓清了文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的基本問題,是對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推進文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建設要著眼於人

文以載道,文化建設要著眼於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在這裡,“著眼於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突出文化建設的社會效益、回答文化建設的服務對象、點明文化建設的價值旨歸、繪就文化建設的未來前景。

文化建設著眼於人,不著眼於物。這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以資本為中心、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文化建設理念有著顯著區別。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西方率先邁入現代化,在經濟領域領先世界,在文化領域也有著廣泛影響。但西方文化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其文化建設著眼於“物”,旨在增加財富積累,忽視了文化的社會效益。這導致佔社會人口極少數的資本家階級掌握著大量優質的文化資源,享受著高品質的文化成果﹔而佔社會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卻陷入異化,成為推動資本增殖的消費機器,失去享有精神文化資源的機會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時間,最終走向精神貧瘠,整個社會陷入兩極分化。而中國的文化建設則在堅持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突出其社會效益,追求文化建設服務於人。文化建設著眼於人,不是著眼於少數人,而是著眼於最廣大人民群眾。馬克思、恩格斯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帶領人民群眾進行的百年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始終站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盡管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始終不變。歷史和現實証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共產黨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文化建設服務於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旨在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而人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文化素養是否得到增強、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升,都直接影響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效果。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早在1942年,毛澤東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無論高級的或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鄧小平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需要,強調“不論是對於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於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於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持續改善人民物質生活狀況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因而必須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努力實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宏偉目標。

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運同國運相牽,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繁榮興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之義和顯著標志。毛澤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人類歷史上每一個強國的誕生,都必然包含文化領域的繁榮。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各國之間除了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較量之外,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更加突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重視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必須始終堅持並自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旗幟,涵養全民族的精神風貌,切實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建設要落腳於人

文以化人,文化建設要落腳於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完善符合文化領域特點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營造識才、重才、愛才的良好政策環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隊伍。”在這裡,“落腳於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承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突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強調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

承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是否承認並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志。馬克思、恩格斯對人民主體地位有著清晰的認識,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歷代領導人也強調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毛澤東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強調,“黨隻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

從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素材和靈感。人民群眾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物質生產生活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最終源泉。古往今來,一切偉大的文化創造必定是人民群眾所認可的,也必定是由人民群眾所創造的。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對批判哲學家進行批判時指出,“批判的批判什麼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甚至就以他們的精神創造來說,也會使得整個批判感到羞愧”。文化創作根源於社會生活,人民群眾內蘊著無窮的創作素材和思路。我們黨歷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主動向人民群眾學習,從群眾日常生活和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養分。

從人民群眾中組建人才隊伍,以進一步推進文化建設。人才是文化建設的第一資源,文化人才是文化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相關從事者,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力量。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基礎和關鍵。因而,文化建設要依靠人,就需完善文化強國戰略的人才支撐。不僅要重視已有人才,還需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做好人才隊伍的選拔和任用,不斷培養時代新人,為文藝創作領域注入新動力。一方面,要健全人才的選拔任用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選拔人才的政策環境。既要堅持總體布局、統籌規劃,完善人才選拔程序,也要在全社會形成有效識別人才、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良好氛圍。重視人才選拔與任用,是使人民群眾成為文化建設參與者與實踐者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建設“依靠人”的重要體現。

總之,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就是要秉承文化建設“依靠人”又“為了人”的基本理念,以文化建設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說到底,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源於“人化”,又旨在“化人”,離開人民的文化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隻有深深扎根於人民的文化,才能經久不衰,永葆生機活力。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