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偉
2025年02月19日08:43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經營主體日益壯大活躍,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有利於增強發展新動能、形成發展新路徑、拓展發展新空間,助力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掌握主動。
第一,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有效發揮載體作用。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產業轉型升級是生產力變革的重要表現。新質生產力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蘊含在以高端、智能、綠色、融合為發展方向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之中,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國際上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長期的去工業化進程,其競爭優勢集中在高精尖領域和技術密集環節,產業結構存在嚴重失衡,供應鏈體系制約明顯,產業體系的循環暢通性和內生成長性存在不足。反觀我國則不然。我國經濟總量超過130萬億元,擁有成熟高效的傳統產業、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和勢頭向好的未來產業,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突出。
在我國制造業結構中,消費品工業、原材料工業、機械裝備工業營業收入結構比例大致為1.9︰3.4︰4.5,在主要國家中是結構最為均衡、部門最為完整的。總的來說,我國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深厚產業基礎、寬廣發展領域、強大內生動能。通過採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轉型新空間,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塑造競爭新優勢,加快未來科技和產業一體化布局、培育發展新增長點,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有條件有能力推陳出新,在各行業各領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第二,科技創新促產業創新構成雙重引擎。
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起著主導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研發與制造同頻交互,從科技創新突破到產業轉化應用的周期大幅壓縮、進程顯著加快。我國既是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制造大國,也是科技日新月異的創新大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產業發展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疊加構成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雙重引擎。
我國有能力統籌整合龐大的制造能力和優質的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構建起高效、優質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形成先進生產能力、塑造產業先發優勢。在十幾年時間裡,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了技術創新突破、產業快速崛起並引領全球發展,這也印証了一體部署、協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帶來的巨大發展機會和增長潛力。隨著越來越多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突破,將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形成更具創新性、更加高效的融合發展新路徑。
第三,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培育發展生力軍。
企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體。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數量多、類型全、梯度完整的現代企業隊伍。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擴大外資開放准入,進一步提高各類企業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將涌現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積蓄動能活躍的經營主體。
多年來,我國擁有的大量實體企業扎根實業、堅守制造、深耕細作,在技術上攻堅克難、在產品上追求卓越、在市場上開拓創新,其經營模式正在從過往的成本價格競爭向更可持續的創新驅動發展轉變。在新技術變革影響下,傳統領域的制造業領軍企業已成長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數字智能技術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實踐的重要群體。2024年,我國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4.1%,建設5G工廠4000余家。隨著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專注新技術研發、錨定新賽道發展、探索新市場開發的創新型企業將加速涌現,成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為培育形成新增長點提供更大底氣。
第四,以超大規模市場促進全鏈條順暢循環。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能夠為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提供豐富多樣、潛力巨大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當前,消費需求呈現高端化、品質化升級趨勢,投資需求向高端、精尖、新興方向轉變,成為引領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布局的重要方向。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意味著能夠通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創設各類應用場景,培育起完整內需體系,實現生產與消費、新業態與新需求之間的銜接互促,形成“科技創新—生產制造—市場應用”全鏈條順暢循環,從而加快新技術在實踐中探索驗証和推廣應用進程,並借助快速成長的市場需求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我國依托規模龐大、豐富多樣的制造業場景,以新技術滲透應用為支撐,“技能+智能”“制造+智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快速興起,在“智改數轉”、智能工廠、綠色工廠、工業互聯網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此外,面向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量子科技等新領域,我國建立了系統完整的驗証中試、孵化轉化體系,為技術迭代和產品升級提供堅實支撐,有利於新技術從科研機構、實驗室走進工廠、走向市場。
第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改革命題,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其有關的體制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緊密結合。圍繞發展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激發要素活力、擴大開放合作等,我國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於打通束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需要推進創新性、深層次、系統性改革。當前,在科技創新上,“從0到1”顛覆性創新的攻關機制還不完善,“從1到100”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還存在瓶頸制約,迫切需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產業轉型升級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存在投入不足、收益激勵不夠等問題,需健全相關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在要素配置上,知識、資本、數據、人才等要素流動還存在體制機制障礙,通過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能夠有效激發要素活力,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