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軒
2025年02月19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京津冀三地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2023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攀升至18766.7億元,同比增長8.5%,佔全市GDP比重42.9%。天津和河北也在數字經濟領域持續發力,天津市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超8700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2722億元﹔河北省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1.51萬億元,佔河北全省GDP比重35.6%。
隨著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規模穩步上升,數字經濟成為區域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2024年12月,京津冀三地和雄安新區共同成立京津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並運行新版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台是全面助力企業兩化融合和數字化轉型的專業服務平台。截至目前,該平台已累計服務35萬多家企業,數字化轉型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一方面,數字化促使企業以信息化管理方式連接產業鏈上下游,在產業鏈不同環節進行信息、資源和技術的交換,加速產業鏈在區際延伸,增強區域協同發展支撐力。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組織模式逐漸趨於數字“雲端制”,倒逼企業跨越地域限制,促使生產要素在企業擴張過程中由外部流動轉變為內部流動,夯實區域協同發展的要素基礎。
數字技術的強滲透性特征能夠促使要素流通過程透明化,打破要素供需之間的非對稱信息壁壘,加快要素市場流動的規模和速度,提高區域要素合理化配置水平。《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2014年至2022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資11196次,互設分支機構30257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在此過程中,京津冀三地間的資本、技術和勞動等要素配置效率不斷提升,推動區域要素市場結構由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向高級轉換。例如,電子商務、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擴展了勞動者的創業或就業選擇范圍,清除了勞動形式的時空連通障礙。隨著傳統生產要素實現跨地區自由流動,數字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保護形成的市場分割格局,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要素大市場,在微觀層面推動京津冀區域的高度協同。
在數字賦能引領下,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向各產業部門滲透,破除傳統行業間的界限,推動各產業跨越邊界實現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推動各產業間及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互通與共用,通過資源高效配置加速產業向高端化轉型。隨著產業升級與產業融合走深走實,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布局不斷調整優化。同時,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高地,京津冀自貿試驗區發揮了連接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樞紐作用,引領著三地在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中實現協同創新。自貿試驗區的系列創新經驗成果,有助於推動京津冀地區實現全方位開放,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區域全產業鏈,加速京津冀產業鏈提質升級與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在產業變革與政策演進形成的良性互動中穩健前行。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明確了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隨后,中央相關部委出台系列配套政策,為京津冀產業轉移、生態共建等提供有力支撐。2023年起,《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陸續出台,京津冀三地在推動創新、對外開放以及市場一體化等關鍵領域的協作進一步深化。在這一進程中,《京津冀大數據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等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形成合力,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同時,數字技術的深入應用也為政策的制定與調整提供了精准的數據支撐,成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優化的重要驅動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10余年,成績斐然。數字技術的引入,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帶來了一場創新性、智能化、可持續的變革。京津冀將繼續攜手並進,打造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鏈發展新業態,不斷探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清除發展進程中的各類障礙,加速形成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大市場,引領京津冀區域經濟實現更大飛躍。
(作者:成新軒,系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河北省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