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勇
2025年02月18日08:30 來源:經濟日報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預期管理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對於提振信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預期管理機制”。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及“預期”這個詞,包括“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加強預期管理,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等。預期管理為何如此重要?這既可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也可結合經濟運行實際狀況深化理解。
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量作出的一種估計,具體可表現為企業、家庭等主體對與其經濟決策有關的經濟指標的預測。基於自身形成的預期,企業或家庭等會做出投資或消費決策,進而對經濟產生影響。例如,如果企業預測未來的產品價格將上漲,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或降低成本,可能會增加當期投資和生產﹔如果家庭預測未來物價將上漲,可能會增加當期購買或消費。這樣,就可能擴大總需求和刺激經濟增長。預期管理一般是指通過政策干預、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等,向市場傳遞明確一致的信息,對經營主體等的預期進行引導和調整,以提振其信心,促使其做出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決策。預期與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經濟運行相關聯,不同主體的預期疊加在一起將構成社會預期,從而成為影響宏觀經濟的重要力量。社會預期的波動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宏觀經濟波動。同時,預期會影響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也會影響政策空間。經濟政策通常是通過引導或改變經營主體的經濟行為來發揮作用,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與經營主體的預期相關。以減稅政策為例,減稅政策能夠增加經營主體的收入,但如果經營主體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而未將這些收入用來增加投資,則減稅政策便無法產生效果。相反,如果經營主體因產生樂觀預期而增加投資,則會推動經濟增長,從而實現政策目標。此外,還有一類政策是專門通過影響預期來發揮作用的,如貨幣政策工具中的前瞻性指引,或財政政策工具中的政策指引和溝通等。
預期的變化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預期偏弱意味著經營主體的信心不振,就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進一步加重預期偏弱問題,從而產生惡性循環和多米諾骨牌效應。所以,應把預期管理作為重要抓手,通過預期管理來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美國1929年發生大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華爾街股市的驟然下跌引發了悲觀預期,經營主體普遍喪失信心,產生恐慌情緒,引致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德國為應對經濟下滑,曾成功使用財政政策工具來直接管理預期。如2005年11月,宣布從2007年1月開始將增值稅稅率提高3個百分點﹔2020年6月,宣布臨時性將增值稅稅率由19%降至16%,實施期限從當年7月1日到12月31日。通過提前發布關於未來將提高稅率的消息或宣布暫時性的稅率變化,德國政府成功引導家庭產生了通脹預期,從而刺激消費需求和促進經濟增長。我國在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都及時釋放出清晰的穩增長信號,成功改善了經營主體的預期和信心,使其擴大投資和消費,從而避免經濟大幅下滑。2024年,我國出台了一系列穩預期政策,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經營主體的預期和信心得到明顯改善,為順利實現年度增長目標奠定了基礎。
構建前瞻性更強、靶向更精准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從加強預期管理的角度應重視以下工作:引入直接影響預期的政策工具,強化政策指引或提前發布一些關於未來政策的信息。建立健全跨部門的政策溝通與協調機制,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提高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和協同性。另外,還應加強科普教育和知識普及,特別是經濟知識、金融知識的普及,針對熱點問題和經濟現象進行解讀和闡釋,以提高政策的預期管理效果。建立常態化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搭建政府與經營主體之間的溝通平台,構建多元化的政策溝通方式,有效提升溝通效率和效果。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二級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