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系統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譚琦璐

2025年02月18日08:28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系統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樹立、踐行綜合能源安全觀,加強對各類影響能源安全的“灰犀牛”“黑天鵝”事件的預測預警和應急應對,提升能源保障穩定性、靈活性和適應性。

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當前,能源安全內涵不斷豐富延伸,涉及供給、消費、技術、體制、競爭、生態環境等各個層面。綠色低碳轉型也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綠色低碳經濟及其競爭力水平不僅是我國國際貿易和對外交往的關鍵領域,也對能源安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4年以來,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能源生產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1.3%至6.2%,風電、光伏、水電等清潔電力發電量增長11.6%。能源綠色低碳化加深,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佔比提高1.8%,原煤生產綜合能耗較“十三五”時期末下降約9%,煤電超低排放改造規模接近11億千瓦。能源可靠性程度高,煤電靈活性改造深入推進,兜底保障作用充分發揮,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約為“十三五”時期末的20倍。

政策保障作用十分重要。在傳統化石能源供給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台的《關於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關於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的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了煤炭領域相關舉措。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台《關於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未來要著力提升安全可靠供應能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多元、創新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在電力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聚焦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開展電力系統穩定保障、配電網高質量發展、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等系列行動,提升清潔能源高滲透率下的電力系統安全水平。

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安全要先行。目前,我國在鞏固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首先,能源供給制約因素仍較多,消費端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較強,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清潔能源“靠天吃飯”特征明顯。其次,能源自給自足還需加強,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等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能源品種,國內生產規模尚不能有效支撐需求。最后,在傳統能源高效低碳清潔技術和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重大、前瞻性技術創新方面相對落后。接下來,應樹立、踐行綜合能源安全觀,系統提升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的穩定、靈活、適應能力,加強對各類影響能源安全的“灰犀牛”“黑天鵝”事件的預測預警和應急應對。

提升能源保障穩定性。因時度勢,健全能源產供銷儲體系。重視煤炭和煤電等傳統能源的安全兜底保障功能,加快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充分挖掘新型儲能、需求側等對電力系統的調節作用,確保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建立健全集產品、產能、產地儲備於一體的重要能源品種和關鍵礦產資源的儲備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

提升能源保障靈活性。注重品種多元,持續構建涵蓋煤油氣、風能、太陽能、水電、核電、地熱、生物質能等多輪驅動的能源體系。注重布局多元,國內國際並重,特別是要加強對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等能源貿易和運輸通道的多元化布局。注重模式多元,鼓勵各地結合能源資源稟賦、需求特點、基礎設施水平等,探索新型能源體系運行中各具特色的商業模式。

提升能源保障適應性。強化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同,加快風光火儲、電氫化工、氨煤混燃等的多能互補和多元開發利用。強化產業鏈協同,鼓勵上下游企業建立信息共享和協同機制,有效破解“卡鏈”“斷鏈”以及技術、數據泄露等安全風險。強化政策協同,做好長期與短期、政府與市場的統籌,加快建設能源統一大市場,加強碳市場、綠証制度銜接。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