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設產教聯合體需把握四個關鍵點

宗誠

2025年02月18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設產教聯合體需把握四個關鍵點

【專家視點】

市域產教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是將政府、企業、學校和行業等不同組織凝聚起來,實現生產與教育資源的統一整合與優化配置。它對促進產教融合多元治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更進一步展現聯合體的一體化發展理念、多元化建設主體、市域化發展特色、實體化運作方式等特征,筆者建議重點把握四個關鍵點。

建立各方主體利益均衡的制度與機制

聯合體的建設,首先需要明確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權、責、利,完善各方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制度,以提高參與方的配合度、積極性和黏合度,共同促進聯合體的可持續發展。

夯實聯合體運行的必要保障條件。聯合體推進的核心在於通過政策供給激發聯合體內生動力。因此,建議探索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投入機制,依據項目建設中的貢獻程度,向相關院校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對相關企業給予稅費、土地、財政等多方面支持,以增強聯合體建設積極性。

建立有效的協調規范制度體系。鑒於聯合體建設涉及眾多參與主體,隻有建立科學有效的協調機制,明確各方分工與職責,以制度形式規定工作流程、人才培養方式、考核標准等,才能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與落地。

構建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一是制定明確的分配規則,詳細界定各成員的權利與責任,以及利益分配比例和方式,以避免利益分配不公和可能出現的爭議。二是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包括設立專門監管機構和相應監管制度,對成員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其遵循分配規則並保持誠信合作。三是構建激勵與約束並存的機制,通過獎勵制度、培訓機會等激勵措施鼓勵成員積極參與,同時設立違規處罰等約束機制,以防止有違共建協議的行為發生。

構建政行企校多方協同的育人模式

聯合體作為一種創新型聯合體,需要政、行、企、校等各參與主體共同發力,以促進整體發展。

強化政府的統籌作用。政府的統籌規劃與推進是激發各方參與主體形成合力的關鍵動力。在聯合體建設過程中,政府應做好宏觀規劃、提供合作指導、制定政策制度等,承擔起凝聚力量、協調利益、考核評估的責任,確保聯合體順暢運作,營造各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引入行業資源。聯合體建設需要行業規范的引導。建議參照行業標准,適當引入行業導師,助推符合技術規范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同時,應鼓勵並完善行業協會制定標准、頒發資格証書的權力和能力。

提高企業的參與度。企業參與聯合體可以有多種模式,包括企業主導多方參與、企業參與學校主導、企業參與政府主導等。不同的模式決定了企業及各方主體的不同角色和責任。建議靈活擬訂共建協議、選擇共建單位,採用“一事一議”方式,激發企業參與積極性。

院校主動作為。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與優勢,職業院校應主動尋求與外部的交流與合作、融入區域創新體系,自覺改革教師管理與培養制度、提升辦學能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生產性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夯實“五金”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基建。

建設立足地方服務產業的特色聯合體

鑒於市域間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差異性,聯合體在具體實踐中須“立足地方,服務產業”,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策略,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市域或縣域聯合體。

明確目標定位。市域產教聯合體應結合區域特征和產業特點,選擇具有本地優勢的行業企業進行深入合作,明確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

做好精准對接。聯合體在充分整合和優化市域資源基礎上構建,應鼓勵實現多層次精准對接發展。除了院校與地方產業、專業與行業企業、師生與職業崗位的對接外,還應向下挖掘縣域優勢資源,形成市域優勢,向上對接省域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行動,積極發揮市域的支撐作用,共同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搭建信息平台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

聯合體實體化運行要實現信息暢通,至少應包括共性技術服務、人才供需以及校企聯合培養三個平台。

共性技術服務平台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持。相關主體可以通過共建集技術研發、咨詢、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共性技術服務平台,促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為聯合體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推動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產品升級,以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人才供需平台旨在全面對接產教供需。建議通過實地訪企拓崗、課題調研、調查問卷、面對面訪談等多種方式,整合聯合體企業用工需求、學徒制培養情況、企業員工培訓方式及成果轉化等問題,形成產業園區人才需求報告,並以需求報告為指導組織意向企業赴高校開展專場招聘會,持續舉辦線上企業專場宣講會活動,切實服務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就業和企業員工培訓。

校企聯合培養平台細化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應主要包括校企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校企聯合對企業職工進行職前職后培訓,以及校企合作展開單招考試,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規劃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理論教學、實踐指導、就業指導等內容。

(作者:宗誠,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