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2025年02月18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據報道,為解決群眾“家門口”的噪聲污染問題,生態環境部從管理企業行為、監測聲環境質量、劃定噪聲敏感區域等方面入手,推動在全國建成2132個寧靜小區。因為環保有要求、群眾有期待,以“消除雜音、睡得安心”為主要標志的寧靜小區建設得以快速推廣。
從環保角度看,噪聲環境污染已成為當前環境污染治理的重點領域。隨著我國環境保護領域法律、經濟、技術、管理等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水體、土地、空氣等化學和生物類污染治理取得成效,但對噪聲、光、電磁等物理污染的關注還不夠。據報道,2024年1至8月,全國生態環境投訴舉報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訴舉報案件中,噪聲類舉報佔六成,有的地方甚至佔到八成。這主要是由於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隨著產業、人口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市中心城區的集聚程度日益提高,城市產城融合,商業活動、人員交往流動頻繁,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噪聲源也不斷增多,減少噪聲污染成為當前環境治理重點。
從群眾需求看,居民對住宅生活區有寧靜、降噪的要求。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對住宅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住有所居”,還要“住有良居”。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發展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對於居住環境中噪聲干擾、隔音差等問題的改善需求佔比達到了七成以上,在所有房屋質量問題中關注度最高。2023年《中國家庭噪聲污染及隔音門窗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有改造門窗的計劃,近九成受訪者願意為隔音門窗產品買單。隨著《寧靜住宅評價標准》推廣實施,建筑建材生產、房地產開發以及裝飾裝修等各行業都更加注重住宅內外部聲環境水平,逐漸將寧靜住宅作為“住有良居”的重要標准。
此外,居民也有營造安寧氛圍、緩解睡眠障礙的需求。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指出,噪聲使人難以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同時還會引發或觸發心臟病、學習障礙和耳鳴等疾病,導致健康壽命縮短。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居民整體睡眠質量欠佳、睡眠障礙多發。《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顯示,59%的人群存在失眠症狀,81%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礙。因此,緩解睡眠障礙、營造安寧氛圍、減少噪聲污染成為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環節。
由此可見,寧靜小區建設關乎環境保護、居住改善和健康維護等多重目標,牽涉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不同主體,對多部門聯動、多主體共擔的現代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還可以從兩方面發力,加快寧靜小區推廣普及。
一方面,將寧靜住宅納入“好房子”建設任務,須加快制定修訂相關建設標准。近年來,房地產業面臨深度調整,但事實上,我國居民住宅與綠色、節能、舒適、服務配套等“好房子”建設標准尚有較大差距,下一步應推動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中加入寧靜小區建設任務,進一步提升居住品質。住宅品質提升,建設標准先行。2023年,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通過對山東省一處寧靜住宅測試發現,住宅入戶門、樓板撞擊、分戶牆體以及外窗的隔聲性能分別超過現行國家標准5至20dB,相當於五星級酒店的隔聲標准。這就要求在通行的住宅國家標准之上提出寧靜住宅的測定標准,並鼓勵建筑開發、裝飾裝修企業普遍使用這些標准,進而激發改善型居住需求、推動房地產業提質升級。
另一方面,加強基層社會治理,要以“和諧鄰裡”構建寧靜小區。據了解,社會生活噪聲對群眾生活的影響遠遠超過建筑施工噪聲、交通運輸噪聲和工業噪聲。因此,日常生活中讓家庭、鄰裡、小區“靜下來”,出現噪聲后有噪聲投訴、協商處理、糾紛調解機制,是建設寧靜小區的重點。修“內功”,讓家庭社區從源頭上避免持續的聲污染,在裝修、遛狗等環節做好錯峰、降噪、避人等處理,追求家庭和諧、鄰裡和睦﹔借“外力”,居民在生活中遭遇“馬勺碰鍋沿”的矛盾糾紛時,社區兩委和相關社會組織等應為生活摩擦裝上協商治理、快速化解的“隔音棉”“消音瓦”,以文明家庭、寧靜小區建設共創美好生活。
2024年《關於推進“寧靜小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35年寧靜小區將成為居住小區的普遍標准。寧靜小區作為推動群眾身心健康、居住舒適、關系和諧的解決方案,是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綜合體現,期待早日推廣普及。
(作者:李璐,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