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聞隨筆】非遺跨界,融入現代生活

李玉滑

2025年02月18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聞隨筆】非遺跨界,融入現代生活

【新聞隨筆】

這兩天,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成為票房頂流,與此同時,影片裡的文化元素也受到廣泛關注。《哪吒之魔童鬧海》片頭曲由一群貴州侗族姑娘吟唱,她們用流傳千年的侗族大歌,奏響了文化自信最強音。

侗族大歌歷史悠久,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侗族大歌與國漫電影的跨界融合,讓我們又一次欣喜地看到非遺傳承推廣的具體實踐,體會到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當下,非遺與旅游、文創等潮流的跨界融合,贏得了年輕人的廣泛喜愛,提升了人們對非遺的親近感和認同感,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遺與文藝晚會、影視、短視頻等跨界融合,也有利於推動其以更加開放、時尚的姿態,被更多受眾所認可、熟知和喜愛。用文藝作品詮釋地域特質,展現文化魅力,一直都是春晚的創作宗旨。在今年的總台春晚中,非遺成為晚會的核心要素。開場《迎福》的表演,融合了濰坊風箏、織金工藝、植物染等多種非遺元素,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中國傳統建筑創演秀《棟梁》以音樂劇的形式解碼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深層意義,沉浸式觀賞體驗令人嘆為觀止﹔非遺創意節目《潮起舞英歌》全方位展現潮汕英歌歷經千年的傳世魅力。如今,非遺傳承的數字化、科技化趨勢明顯,人工智能、擴展現實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節目顯得創意十足,為觀眾帶來沉浸感、互動感更強的視聽盛宴。此外,當前更為多元化的傳播渠道,讓非遺與現代文藝風格相融合,生動展現了其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

實際上,非遺也深度融入了日常生活。一些景區在引進非遺項目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增強場景性、互動性、體驗性,讓游客在體驗中了解非遺文化。有的非遺體驗項目通過數字化互動、技藝展示和非遺手工體驗等形式,打造出沉浸式體驗的藝術鑒賞空間。有的古建古宅被植入新功能,成為公共活動空間、酒店民宿、文化藝術空間等綜合性場所,形成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新場景。非遺為旅游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和滋養,讓旅游更加有味道﹔旅游則為非遺傳承找到了一條“活化”的路徑。跨界合作,既推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助推了文旅高質量發展。

通過傳承與發揚,非遺技藝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在新時代展現新魅力、開拓新天地。保護傳承非遺中的很多傳統手工技藝、民間藝術,關鍵是要將其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如今,非遺與年輕人的互動越發密切,古老的非遺手藝通過創新實踐,呈現出豐富多元的跨界發展新趨勢。比如,河南洛陽三彩被運用到更多產品中,如首飾、裝飾品、日用品等﹔蘇繡繡娘借助人工智能繪畫創造新穎的圖樣,將蘇繡工藝與日常消費品相結合,創作出絲巾、繡花燈、儲物盒等實用、美觀、價格親民的產品。這些探索,都是從現代生活中挖掘新消費場景的有力實踐,是傳統文化煥發時代魅力的有效方式。

(作者:李玉滑)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