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艦
2025年02月17日08:33 來源:經濟日報
數字經濟通過打破資源壁壘、整合生產要素、提升生產效率等方式賦能鄉村振興,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進一步釋放鄉村發展潛力,要用好數字經濟特性,從產業、企業、消費者等層面多角度施策,不斷塑造農業農村新業態。
眼下,數字經濟以其高滲透性、高通用性、高系統性、高增值性,通過打破資源壁壘、整合生產要素、驅動產業升級、促進三產融合、完善治理體系、提升生產效率等方式賦能鄉村振興,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年,我國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集中體現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智慧農業、數字化治理、數字惠民服務、鄉村發展環境等方面。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早已達到100%,5G網絡覆蓋96%的鄉鎮鎮區,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根據《2024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鄉村旅游業產值超9000億元,旅游業直接及間接創造就業崗位超6000萬個。在農村電商發展方面,《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長8.3%,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長18.3%。
鄉村振興的目的,在於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於此,相關政策持續發力,數字經濟不斷塑造農業農村新業態。在鄉村產業上,農業智慧化通過技術滲透、數據賦能和模式創新整合生產、氣候、市場等信息,實現育種、耕種、施肥、灌溉、災害預警、採摘收割、預測需求、物流銷售精准化管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益。在鄉村文化上,數字經濟通過技術手段重塑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傳播路徑與表現形態,農民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數字化手段增強文化交流,將非遺技藝、民風民俗等文化活動轉化為可交互、可傳播數字資源,極大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並增強了傳承創新。在鄉村政務上,數字經濟通過平台構建、流程優化和模式創新,不斷重塑鄉村政務服務方式,形成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和政務公開的“一窗式”“一鍵辦”等線上線下服務體系,高效增強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方便了廣大群眾。
也要看到,挑戰仍然存在。例如,城鄉冗余資源難以順暢融通,鄉村現代產業體系需要重塑,產業鏈協同優化亟待加強﹔鄉村數字人才不足、村民數字素養亟待提高,人機協同新型組織方式需要重構,數據資產化運營亟待強化。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未來要進一步用好數字經濟特性,從產業、企業、消費者等層面多角度施策,釋放鄉村發展潛力。
在產業層面,加快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升級,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充分整合碎片化、零散化的城鄉冗余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配置精度。利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改造、提升傳統鄉村產業,建立虛擬產業集群,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此建立規模化、綠色化、標准化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通過打造數字平台,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數字化轉型,提高產業鏈的協同效率和整體競爭力,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打造新型產業組織形態。
在企業層面,鼓勵鄉村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等開展技術創新合作,推動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廣泛培養鄉村數字人才,全面提高村民數字素養。強化數字智能生產,利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進行精准管理,借助人工智能生產全面降低成本。鄉村企業亟需建立與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完整組織架構,在認知融合、人機交互、能力共生、人才發展方面不斷演進。
在消費者層面,用好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數字渠道,讓城鄉市場聯系更密切,以此拓展鄉村產品的市場范圍和規模,助推農產品更快“走出去”。通過多元數字渠道,使鄉村獲得更多高性價比的國內外商品和服務,普惠廣大村民。利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數字技術,消費者可在線體驗商品和服務,強化服務感知精細度,改善消費體驗,激活需求。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