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

靳鳳林

2025年02月17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構建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

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建設,使中華傳統美德接續傳承,使公民道德有效養成,特別是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深度融合,是我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深入發展,就必須全面把握中華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核心內涵及其深刻關聯,進而深入探究二者彼此融合的體制機制問題。

中華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核心內涵及其內在關聯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它凝聚了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共存共榮的黏合劑。對中華傳統美德予以深刻總結,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倫理文化的關鍵一環。在中華民族道德發展史上,孔子曾經建構起以智、仁、勇三達德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提出了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惠、敏、溫、良、儉、讓等一系列道德條目。孟子則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擴展出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仁婦順、朋友有信的人倫關系理論。春秋戰國之后,人們通常把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等道德條目視作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上述中華傳統美德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在處理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的基本道德遵循。

在“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視作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社會公德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其根本目的是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職業道德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等,它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家庭美德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裡互助等,它鼓勵人們在家庭生活裡做一個好成員。個人品德包括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等,它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養成好品行。上述道德條目充分反映了人們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日益分化的當代社會必須遵守的基本社會規范,它對不斷提升現代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造就時代新人,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關懷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日積月累而逐步生成的一種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它在本質上同中國共產黨人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相互貫通,它與公民道德之間具有高度契合性,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之間具有極大融通性。從這種意義上講,要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植根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沃土,才能使公民道德的生成發展根深葉茂,並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國的卓越貢獻。

在強化法治保障機制中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辯証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從這種意義上講,必須充分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的全過程,力爭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每一個環節,全面體現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的有機結合。在立法領域,要及時把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民群眾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容和現代公民道德要求轉化為當代的法律規范,特別是大力推動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志願服務、勤勞節儉、孝老愛親、保護生態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在執法領域,加大關乎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善於運用法治的力量維護和發揮中華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道德凝聚民心的作用。在司法領域,大力發揮司法裁決在懲惡揚善、定分止爭中的作用,通過定期發布道德領域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司法案例,讓人們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道德在維護國家公平正義中的關鍵作用。在守法領域,大力強化人們的法治意識,鼓勵其堅守中華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道德的底線要求,不斷形成全社會講法治、重道德的文化氛圍,營造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建設現代公民道德的良好環境。

為此,筆者僅以立法領域的社會誠信建設為例予以簡要分析,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歷來都是從天道之誠推演出人道之信,認為誠是信的內在根基,信是誠的外在表現,並形成了族訓家規的信義文化、民俗鄉約的信譽規誡、以信取利的商規行約、懲偽治詐的律令典章等。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中,如何借鑒中國傳統誠信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使其與當代中國的信用法律制度、信用服務制度、信用監管制度、信用教育制度相互融通,無疑是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規定,嚴重失信人員在一段時間內禁止乘坐高鐵和飛機、禁止貸款和從事相關商業活動等,直到其消除失信行為的影響為止。作為中國傳統誠信道德與現代信用制度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種古今結合與德法共治的實踐路徑,無疑值得大力提倡和不斷完善。

在彰顯公共政策價值導向中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的緊密結合

黨和政府制定的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直接涉及每個人的物質利益,同時它的實踐效果又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各項公共政策時,既要充分體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求,又要真正符合建設新時代公民道德的價值期待,同時不斷強化對公共政策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道德風險和道德效果的評估,及時糾正同中華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道德要求相背離的突出問題,最終實現公共政策目標和道德導向的有機統一,有效促進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的落地生根。特別是黨和政府在制定各種經濟社會政策和具體改革措施過程中,涉及就業、住房、醫療、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問題時,能夠妥善處理好與之相關的各種利益關系,真正體現出中華傳統美德中見利思義、現代公民道德中辦事公道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公正的各種道德要求。

必須指出的是,任何公共政策都會涉及政府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各個主體之間有時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並不完全一致,加之各個主體之間由於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對稱、權責不對稱,也比較容易造成各種“非對稱性風險”,其中就包括道德風險。因此,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應貫穿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唯其如此,才能實現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建設現代公民道德的有機統一,從而真正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發揮社會規范引導約束作用中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的彼此融合

自古至今,人類社會的各種行為規范是調節人們日常生產生活關系的重要手段。新時代以來,各行各業堅持運用“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不斷健全自身的規章制度,包括修訂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具有針對性的行業規范不斷涌現,特別是各類群眾性組織制定的組織章程、行為准則等,很好發揮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它們將中華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道德有機結合起來,在規范、調節、評價人們言行舉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此,筆者僅以鄉規民約中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為例予以說明。新時代以來,全國各地為了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積極促進摒棄家庭生活中的陳規陋習、培育家教文明新風、創新家風傳承等。如,全國各省市鄉鎮黨政部門充分發揮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的作用,在農村家庭的婚喪嫁娶方面,破除鋪張浪費、薄養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的彼此融合,不斷煥發鄉村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新氣象。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大力提倡科學精神,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努力抵制封建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影響,為有效防范宗教極端思想和非法宗教勢力滲透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全國各地還將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與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相結合,廣泛開展共建美麗中國的宣傳實踐活動,引導每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活理念,教育廣大群眾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增強生活用品節約意識、垃圾分類意識、環境保護意識等,逐步養成綠色家庭文明,努力傳承綠色家庭風尚。

當然,要構建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公民道德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除了採取上述有效措施之外,還必須綜合施策和標本兼治,善於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管理、社會自治、輿論監督等各種手段,大力懲治違背中華傳統美德和突破現代公民道德底線的行為。特別是對一段時期內群眾反映強烈的道德領域突出問題,要及時組織開展專項治理活動,逐步建立起懲戒失德行為的常態化機制,不斷淨化社會的道德文化環境,有效形成全社會扶正祛邪和懲惡揚善的良好風氣。

(作者:靳鳳林,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