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明
2025年02月17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關系和社會運行規律的學科,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需要錨定“中國自主”這個關鍵詞,沿著“自立—自信—自強”的邏輯理路推進和深化。
以自立為基
自主首先是一個立場問題。“中國自主”意味著站在中國自己的立場上觀察、認識和處理與中國有關的一切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這就決定了“中國立場”說到底是人民立場。在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中,“人民”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論基點、價值支點、實踐原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這既是對社會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也為我們站在人民立場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引。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必然要求從人民立場出發,彰顯這一知識體系的人民性,確保其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知識體系,是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潮流的知識體系。
理論當中有價值,每一種理論形態背后都有一種價值底蘊,每一個思想之中都蘊含著一種價值內核。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者雖然標榜為“人民”著書立說,但“人民”只是旗號,實際維護的是其身后特定階級或利益集團的利益。反之,中國人民手中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始終掌握自主回答中國之問、引領中國實踐的歷史主動,就能打開一片新天地。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當年費孝通下決心研究中國自己的社會學,就是想要為當時風雨飄搖的中國找到一條出路。他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曾評價:“費博士是中國的一個青年愛國者,他不僅充分地感覺到了中國目前的悲劇,而且還注意到了更大的問題,他的偉大的祖國進退維谷,是西化還是滅亡。”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更要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使之凝結黨和人民的戰略智慧和思想結晶,成為我們獨立自主創造的思想產品。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要堅持“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這個基本點,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分析、研究、解決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社會發展林林總總的現象和問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汲取人民群眾智慧和力量,確保我們在社會學領域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能夠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對社會學的理論需求。
以自信為魂
自主,既要擁有自主之思想,也要擁有自主之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自主”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國人數千年來的精神命脈,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從精神文化這個維度看,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就是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探根溯源、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使社會學知識體系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彰顯熾熱“中國心”、浩然“民族魂”。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重大判斷,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也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植根於、傳承於中華文明的強烈文化自信。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國本土的社會學不是起源於工業革命時期的歐洲,不是“西學東漸”的產物,而應溯及中國先哲荀子創立的群學。群學內涵豐富、體系廣博,蘊含合群、能群、善群和樂群等思想精義,涵括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會控制、社會變遷等命題,彰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遠追求。以這樣的寶貴思想資源作為中國社會學的根脈,是我們應有的文化自信。中國的有識之士在西方社會學傳入中國之初,就認識到荀子群學就是中國古代的社會學。比如,嚴復認為“群”與“社會”“中西字義之冥合”,將斯賓塞著的《社會學原理》翻譯為《群學肄言》。今天,我們學習借鑒西方的社會學,首先要秉持根脈在我、以我為主的意識,從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中尋找和確立中國社會學的文化主體性,破除以西方中心主義認識和定位社會學的慣性思維,避免以拿來主義的辦法全盤引進和照搬西方學術,將其作為自主創新需借鑒的資源予以辯証取舍。中國社會學研究者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的身份,傳承好中國古代社會學的思想文化資源,厘清中國傳統社會學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何以“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國傳統社會學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創造的社會學知識體系的長處和精華,在兼收並蓄中推動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歷久彌新、博採眾長,創造出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社會學新成果。
以自強為要
恩格斯指出:“我們隻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麼程度。”依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無論是自主之思想還是自主之精神,都不可能超越時空和歷史階段而存在,都是一定時期內實踐的反映。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最終要扎根於中國實踐。而新時代的中國實踐,本質上是強國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完成這一中心任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其他國家也沒有提供類似的參照。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就要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的基本國情,從強國實踐中來,到強國實踐中去,構建起黨和人民自主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所需要的先進的社會學知識體系。
近代以來,中國的專家學者研究和深耕社會學,堅持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中,從實求知,腳踏中國大地,關注中國問題,升華中國經驗,彰顯中國智慧,形成了社會學領域具有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和理論原創性的學術表達。自古以來中華先哲豐富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已經內化在后來者的民族風骨和精神血脈裡,他們堅持走理論研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使開發出來的學術成果成為賡續中華文脈、扎根中國本土的內發理論。一代又一代社會學者運用深入實地的社會學研究方法,推動“百村調查”“中國綜合社會調查”“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等落地實施,創造出“差序格局”“社會結構論”“社會運行論”等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新概念、新表達、新理論。
中國的社會學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還將隨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不斷發展,伴隨“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愈益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論的飛躍不是體現在詞句的標新立異上,也不是體現在邏輯的自洽自証上,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回答實踐問題、引領實踐發展上。”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們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必須以我國正在強起來的實際為研究起點,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研究富礦,通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厘清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觀念、社會行為方式等發生的深刻變化,尤其是新興領域迅速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為什麼要加強社會工作、怎樣加強社會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以“十一個強調”為核心內容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工作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也為我們構建中國自主的社會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思想航標。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為引領,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使其更好契合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趨勢和特征,更好解釋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機理,更好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作者:劉光明,系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