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勇
2025年02月17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旅游市場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錨定了方向。2024年,全國出游人數達56.15億人次,旅游總消費突破5.75萬億元,折射出文旅消費升級的強勁動能。然而,隨著大眾旅游需求從觀光式向沉浸式、從標准化向個性化轉變,旅游產品服務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同質化產品削弱購買欲望,服務品質滯后於消費升級,文化資源轉化效能不足,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欠缺。對此,以優化產品服務供給體系為抓手,通過文化解碼強化價值內核、數字技術賦能場景創新、制度創新激活要素配置,推動供給端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型。
旅游業需要在文旅產品服務供給中注入文化的“源頭活水”。當前,文旅消費正在從“觀景打卡”轉向情感共鳴、從單一場景轉向全鏈條生態,以人文經濟學完善供給邏輯,可實現“詩與遠方”的價值共生。2024年,城鎮居民文旅消費中68.3%用於文化體驗,折射出需求從功能滿足向情感認同轉向。山西沿黃非遺走廊通過黃河號子、剪紙技藝的體驗轉化,帶動增收19.5%,體現出“文化賦值—經濟增值”的共生邏輯。這啟示文旅高質量發展可構建多維評價體系,比如以“文化轉化率”衡量資源活化效能,以“體驗滿意度”檢測情感連接深度,以“產業帶動力”評估經濟輻射強度。
推動內容形式全面創新突破,是優化產品服務供給的根本要求。優化產品服務供給,內容價值深挖與載體形態創新是文旅產業提質增效的雙輪內驅。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打破“重資源輕體驗”傳統模式,構建“文化為核、科技為翼、服務為基”的供給體系,打造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全開”的沉浸式體驗。西安《長恨歌》實景演藝從“觀演分離”轉向“感官沉浸”,創造單日票房破千萬紀錄。通過內容與形式的雙輪驅動,實現文旅產品從“流量吸引”到“價值留存”的跨越,彰顯了文化感知—價值認同—消費轉化的文旅新生態。
以文化與旅游的交互融合共生,實現文旅產品的價值重塑。文旅不僅是文化與旅游簡單的“疊加”關系,而是要素的整合、價值的提升、功能的拓展。貴州“村BA”“村超”文體旅模式以苗族蘆笙舞、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為內核,2024年吸引游客超300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消費增長42%,實現民族文化與旅游經濟的深度耦合。西江千戶苗寨“非遺+旅拍”模式使非遺消費佔比提至28%,印証“文化場景化—場景產業化”的可行性。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優化產品服務供給質量的“持久動力”。我國旅游業正經歷從傳統到現代、由數量轉質量的系統性革新。產品供給上,四川榮縣大佛3D折紙文創獲國家級獎項,印証了“資源普查—IP轉化”路徑的可行性﹔技術賦能上,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用全域投影技術使游客停留時長提升40%﹔場景營造上,“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突破空間限制使劇目復購率達38%﹔制度創新上,貴州與時俱進修訂《貴州省旅游條例》為旅游產業化提供法治保障。通過構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機制,形成產品、技術、場景、服務、制度“五維驅動”的現代化改革框架,推動旅游業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文旅時代的到來,對產品供給質量要求更高,應深刻把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時代命題,以人文經濟學為理論指引,以改革為動力,以融合為路徑,以創新為引領,不斷探索旅游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徑,讓旅游真正成為傳承文明、促進發展、造福人民的重要力量。
(作者:張智勇,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