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范
2025年02月14日08:45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領導改革的黨,必須以改革的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才能適應新時代新征程領導改革的要求。《決定》提出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這一黨建制度改革的重點。新時代新征程,必須以解決“四為”問題為導向,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
以解決“亂作為”為導向,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總體上看,廣大干部認真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成績顯著,同時應看到,亂作為的現象也突出存在。一些地方脫離實際、不計成本,盲目舉債搞建設﹔有的搞大場面、鋪大攤子,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統計造假、虛報浮夸、搞“數字政績”“虛假政績”等。亂作為的背后,是錯誤的政績觀在作祟,沒有解決“政績為誰而樹”“樹什麼樣的政績”“靠什麼樹政績”的問題。必須以解決這一問題為導向,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真抓實干抓落實,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此,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必須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一是加強政績觀教育。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重要論述,幫助干部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服務群眾本領。二是強化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大力選拔那些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真抓實干、實績突出的干部,堅決不用那些政績觀不正的干部。三是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發揮監督管理的約束作用。要優化政績考核,劃出底線紅線,完善法規制度,健全監督制約體系,提高考核的精准度和科學性,鼓勵先進、鞭策落后,促進真作為、破解亂作為。
以解決“不作為”為導向,形成能上優獎、庸下劣汰的良好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領導干部振奮精神,擔當作為,奮勇爭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黨和國家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與此同時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不作為的現象。有的干部存在等靠、守攤、享受、旁觀、本位等思想傾向,念起“推”字訣、“拖”字訣,當“甩手掌櫃”“二傳手”,做“老好人”“太平官”,顧慮“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種刺,遇到困難不伸手”“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出現無利可圖“不願為”、得過且過“不思為”、監督不力“不必為”等現象。與“亂作為”相比,“不作為”的危害更具隱蔽性,甚至危害性更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官避事平生恥,不能隻想當官不想干事,隻想攬權不想擔責,隻想出彩不想出力。為此,干部人事制度應著眼於使干部鼓足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迸發攻堅克難的戰斗力,堅決破除干部拈輕怕重、躺平甩鍋、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的“不為”心態。要落實《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規定》,制定務實有效的考評機制,明確“下”的情形、優化“下”的程序、壓實“下”的責任,把敢不敢為、能不能為、想不想為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劣的重要標准,把為了什麼、為了多少、為成了多少作為選拔干部的基本依據,切實解決為與不為、為多為少,為好為差都一樣的問題。
以解決“不敢為”為導向,優化“三個區分開來”的容錯糾錯機制。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許多領域面臨“老屋已拆,新屋未建”的情況,導致出現有些領導干部產生“求穩怕錯”“多干多錯”的錯誤心態。有的干部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得多錯得多的思想,不敢作為、不敢擔責。分析“不敢為”的原因,主要是導向不明,追責問責不精准、不科學、不規范,對“擔當作為”缺乏深刻理性的認識,有些地方擔當氛圍不夠濃、履職環境不夠優,為擔當者擔當護航、為干事者撐腰鼓勁還沒有真正做到位,考核評價、正向激勵、監督管理的制度體系還不夠科學完善,激勵“雨點小”、問責“簡單粗暴”,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干部要有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求廣大干部必須樹立“敢為人先”的豪氣、攻堅克難的志氣、敢闖敢試的銳氣、大膽負責的勇氣,鑄就對黨忠誠“堅如磐石”的品格,樹牢扑下身子“堅守一線”的導向,鍛造干事創業“堅強過硬”的本領,才能爬坡過坎,堅韌前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為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細化實化優化“三個區分開來”的容錯糾錯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關鍵是要正確看待干部履職中的失誤和錯誤,把握具體政策要看是出於公心,還是源於私利﹔是無心之失,還是有心之過﹔是履行程序,還是破壞規則﹔是遵紀守法還是違法亂紀。為擔當者擔當、為實干者撐腰,讓干部背后有“靠”、身上有“甲”、眼中有“光”,充分釋放闖的魄力、拼的勁頭,推動營造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良好風氣。
以解決“不善為”問題為導向,完善全面提高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培訓機制。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對干部的能力素質、工作作風和精神狀態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部分領導干部存在“不善為”問題。為此,必須下大氣力培訓賦能、苦練內功,全面提高現代化建設能力,以過硬本領展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立身百行,以學為基,干部要練就過硬本領。干部要有知識不足、本領不足、能力不足的緊迫感,明確“為什麼提升、提升哪些、怎樣提升”,自覺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努力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全面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努力練就干事創業“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要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精准制定培訓計劃,把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干部需求有機統一起來,填知識空白、補素質短板、強能力弱項,在能力建設上來一次大提升。要強化實踐鍛煉,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干部放到改革發展“主戰場”、服務群眾“最前沿”、鄉村振興“第一線”等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謀劃了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彰顯了我們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更是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這就要求健全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的干部選育管用全生命周期體系,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激勵干部進一步擔當作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干部要牢固樹立改革沒有局外人、旁觀者的觀念,通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讓干部始終保持“干”字當頭、“為”字為要的政治本色和精神狀態,敢於啃硬骨頭,把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落實。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