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課程思政功能

周小毛

2025年02月14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課程思政功能

【學思踐悟】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闡釋和表達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光輝文獻和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理論最有效的辦法是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這裡所說的原著,包含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蘊含著引領學生追求真理、堅定信仰,磨煉意志、健康成長的豐富養料,是開展課程思政的生動教材。應深度挖掘和發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課程思政功能,實現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珠聯璧合。

教化功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毫不掩飾自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場和黨性原則,將科學性與政治性、真理性與價值性、專業性與導向性融為一體。思想教育、價值引領、行為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靈魂和方向,體現了其教育功能。比如,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詳細記載了巴黎公社委員會領導巴黎工人同梯也爾臨時政府進行英勇頑強斗爭的英雄事跡,謳歌了巴黎公社委員會為捍衛世界上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而不惜流血犧牲的高尚品德,這些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英雄事跡和高尚品德不因時過境遷而遜色,至今仍然是開展課程思政的生動教材,具有指引學生為共產主義壯麗事業而奮斗終身的教化功能。

認知功能。以什麼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關系到當代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世界觀是“總開關”“總閘門”,大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可塑性很強,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關鍵。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我們提供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能夠引導學生以物質第一性的本體論、以發展和普遍聯系的方法論、以實踐第一的認識論來認知世界,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基本原理洞察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讓學生懂得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利用的等深刻道理。這也與課程思政的要求高度吻合。

辨析功能。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形形色色的反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斗爭的歷史。馬克思列寧主義正是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斗爭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是,很多反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所拋出的所謂“理論”,如果不作專業的辨析,很難認清其本來面目。比如,德國柏林大學的講師杜林在19世紀70年代所構建的“理論體系”既龐雜又比較“隱蔽”﹔俄國經濟派代表人物馬爾丁諾夫更是引用馬克思“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的經典名言,作為自己崇拜工人階級的自發性而輕視理論、竭力貶低理論的“尚方寶劍”。對於這些思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我們提供了辨偽的標准和尺度。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列寧的《怎麼辦》和《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等論戰性著作,分別對拉薩爾、杜林、馬爾丁諾夫、馬赫的反動理論進行了徹底揭露和批判,通過學習相關經典著作,也有利於學生們區分真假馬克思主義。

認同功能。認同是個體與他人因行為和價值觀上的一致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是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心理發展過程,一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認同既與個體的人生經歷、生活積累、知識結構和理論修養直接相關,也同外界的引導和教育密不可分。課程思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客觀地說,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也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學生對行為和價值觀的認同難度增大,迫切需要科學引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所展現的經典作家的豐富人生,所貫穿的世界觀方法論,所闡釋的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構建的系統化邏輯化的科學理論體系,所呈現的人類關懷和世界視野,所堅守的價值理念和人民立場,所彰顯的真理力量和道義高度,都對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有著無形的引領力。

凝聚功能。如何引領大學生自覺融入社會,使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力量與社會力量同頻共振,從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人是具體的人、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虛幻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個人是社會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有機構成的社會。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闡述個人與社會關系時,批判個人本位、個人至上的價值觀,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利益服從國家、集體和社會利益,個人在國家、集體和社會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有利於整合和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課程思政的凝聚功能。

(作者:周小毛,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