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2025年02月12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進一步全面推動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將“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價值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以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高質量發展反哺鄉村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打通雙向轉化渠道,實現良性循環,有助於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鄉村地區充分發揮農村自然資源優勢,以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賦能鄉村振興,以生態價值轉換釋放鄉村振興新潛能,因地制宜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逐步探索出一條百姓富與生態美相統一的鄉村生態振興之路。
生態產品以其獨特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綠色引擎。但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也面臨著“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同時還要應對相較於傳統產品更為復雜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經營風險防控。對此,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聚焦重點難點問題,著力打通瓶頸制約,深入推進實踐探索。
比如,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多方參與的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科學核定生態產品類型,明確指標體系、具體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試點,量化區域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程度,建立起權責分明的生態產品保護、利用與交易政策保障體系。
拓寬生態產品價值的多元化實現途徑。積極推動林下經濟發展,全國范圍內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年產值約1萬億元,惠及數千萬林農﹔《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出台,構建新型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並已成功設立110余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8155個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村落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形成江西撫州“贛撫農品”、福建南平“武夷山水”等地域特色品牌,有效提升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與品牌溢價。
加強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注入金融動力。總結福建、浙江等地“林權抵押按揭貸”等經驗做法,持續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能力,形成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核心的生態經濟新路徑。探索森林碳匯、竹林碳匯、濕地碳匯等實現跨區域交易的路徑,加快開放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擴大增值收益空間﹔完善生態產品保護補償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健全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村民共富創收。
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驅動綠色引擎。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推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為此,加快綠色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促進各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尤其要促進數字要素與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非傳統生產要素的有機融合,加速生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持續做優、做強地方特色產業,精細化“生態+”產業模式,發展全生態產業鏈。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運用低碳、節能、清潔技術對鄉村現有產業進行全方位改造,進一步推動城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強有力的生態工業,發展生態商業、生態物流等新業態,對鄉村觀光旅游區、休閑娛樂區、民宿康養區等進行設施和功能方面的生態化改造,提高生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加強市場監管和政策引導,強化對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的綜合防控。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打造美麗鄉村,創造“生態宜居”新面貌。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注重對鄉村地區公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等問題。明晰生態資產的產權歸屬,加強地區生態產品質量監管,建立健全產品質量糾紛處理等機制,探索發展鄉村社區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分配的機制構建,確保生態產品價值分配的公平性與效率性,全方位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同時,讓廣大農民成為鄉村綠色經濟建設的主體、綠色成果的受益者。
(作者:楊晶,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