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軍
2025年02月11日08:39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產業創新成為各界關注的高頻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進行了部署。那麼,產業創新是什麼?它與科技創新有哪些區別與聯系?為何要推動產業創新及其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
產業創新很容易被簡單地解構為“產業+創新”,被認為是產業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的組合。這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產業創新的形式,但未能完整地回答產業創新背后的邏輯及其內涵。實際上,產業創新是從宏觀視角下對創新目標和產業目標的重新審視。不同於熊彼特從微觀視角將企業創新定義為新產品、新方法、新市場、新要素和新組織形成的“新組合”,產業創新是著眼於新技術革命和全球競爭情境,基於國家發展與競爭目標下發展模式的創新,包括創造新的產業、改造和升級現有產業、創新現有產業發展模式三種形式。
一是“無中生有”創造新的產業。產業創新是科技革命、工程革命、生產制造系統變革等融合以及企業家創新的結果,表現為汽車、計算機、數碼相機、智能手機、3D打印機等“劃時代產品”的涌現,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等融合型產業的出現。二是“錦上添花”改造和升級現有產業。產業創新是新技術、交叉技術與現有產業融合的結果,不僅能提升傳統產業效率,更能利用技術來強化傳統產業優勢,例如智能制造在提升制造業效率的同時也緩解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后競爭優勢消解難題。三是“珠聯璧合”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產業創新還是新的組織模式驅動產業成長的結果,可通過促進產業快速成長來提升國際競爭力,德國的產業集群、美國的硅谷創新生態等都是產業發展中典型的模式創新。產業創新的三種形式交融互促,新產業成長需要適配有效的發展模式,並不斷吸收和利用新技術來對其改造升級,形成多類產業共生的產業體系。
為何要重視產業創新?全球競爭格局調整的背后是產業發展格局的競爭,產業創新能力與國家構筑競爭優勢密切相關。從全球產業變革和國家競爭的歷史來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表現出新技術的涌現和繁榮,其引發的產業變革為后發國家趕超創造了機會窗口,也為先發國家強化競爭優勢創造了新條件。比如,蒸汽機驅動紡織業、交通運輸行業的變革,推動了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英國也借此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內燃機、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交通運輸、生產制造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催生了汽車等新產業,福特“流水線”極大地提升了制造業效率,美國也把握產業創新機會全面超越英國﹔半導體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社會,各國搶抓技術革命機遇,加快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以期能夠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等等。
當前,新科技革命推動的新產業快速涌現,數智技術在傳統產業迅速滲透,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加速。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在數字經濟時代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一是堅持多元主體協同發力,為產業創新裝上“加速器”。發揮政府在產業創新中的引導作用,通過產業政策、創新政策等系統集成,激發各類主體在創新創業中的積極性,強化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發揮市場作用,以市場力量來牽引多種創新要素的集聚、創新主體的行動等,形成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融合發展局面。激發企業的積極性,推動其在科技創新、產品開發、市場拓展、國際競爭等方面積極行動,尤其是要激發優質中小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發揮鏈長企業和龍頭企業的能力優勢,共同推動產業創新。
二是鼓勵多元模式涌現,推動產業創新“繁花似錦”。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激發想象力和創意來創造新產品,切實發揮企業家精神,以工程化開發和快速迭代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劃時代產品”,以高質量產品供給創造新需求。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升級,切實以數智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效能,創新和拓展數字智能場景,以綠色低碳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經濟效益。鼓勵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深化對數字智能平台的包容審慎監管。
三是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融合”。圍繞創新鏈建設產業鏈,強化科技向產業的“正向轉化”,積極發展科技中介和風險資本,加速科學向技術、產品、產業的轉化,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產業創新過程中對科技創新的“逆向突破”,圍繞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加快原創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大力發展顛覆性技術,推動工程技術發展,夯實產業創新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