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霖 段博
2025年02月11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
【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源遠流長,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於世界提供思想動力,還對現代經濟學說和經濟實踐具有重要啟迪作用。在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過程中,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指引,可以更加系統地從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寶庫中挖掘出具有現代價值的有益成分。
一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涵蓋面廣,體系龐大。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涵蓋經濟倫理、經濟治理、財政、農工商、金融、土地、人口、生態、消費、經濟統計等諸多范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在:一是從哲學倫理角度確立核心基調,結合宏觀與微觀視角提出經濟見解與政策主張,運用數量分析揭示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外關系﹔二是經濟議題的廣泛性與思想的綜合性,如果根據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劃分來看,不少傳統經濟思想都跨越了多個學科領域。此外,在財政、貨幣、經濟治理等領域,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見解更加深入。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具有獨特性。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蘊含的諸多概念術語形成了一套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體系,核心概念包括經濟倫理思想范疇的“義”與“利”、“公”與“私”、“均”與“平”﹔經濟治理思想范疇的“民”與“國”、“輕重”與“無為”、“本”與“末”﹔金融思想范疇的“子”與“母”、“錢”“銀”“銅”“鈔”、“貸”“典”“當”等。各經濟范疇之間及其內部的“核心概念—下屬概念”語義聯系,構筑了一個具有邏輯關系的語義網絡,具有揭示經濟規律、深化經濟分析、引領經濟發展、塑造思維方式等功能,但也存在偏向經驗實用等局限。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呈現出持續創新的動態特質。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古代中國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同期其他國家的經濟思想創見,不僅能夠率先對新興經濟現象提出突破性的觀點和主張,而且為世界經濟思想的發展作出貢獻。譬如,先秦范蠡的“農業經濟循環論”比杰文斯的太陽黑子經濟周期理論早2000多年﹔唐代楊炎提出“量出以制入”以應對財政困境,西方直至19世紀末期才正式提出“量出為入”的財政收支原則﹔北宋沈括的“流借”概念對貨幣流通速度的論述早於配第和洛克約600余年﹔明代丘濬已基本形成國家預算思想,而英國在18世紀才逐步確立現代預算制度。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具備較高的分析性和體系性。盡管以熊彼特、泰勒為代表的懷疑論者認為,古代中國似無可與古代西方相比擬的經濟分析。但實際上,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不僅包含熊彼特意義上的基於市場交換的經濟分析,可與古希臘乃至古典政治經濟學初期思想家的成就相媲美,還展現了基於國家管理的更為多樣的經濟分析,具備較高的分析性和體系性。譬如,孟子以“性善論”為研究起點,提出了一系列經濟治理思想,其在分工、價格與價值思想上的觀點與色諾芬、亞裡士多德的論述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管子》基於“輕重”概念和貨幣供給假設,提出一套體系性的貨幣管理思想,在貨幣職能與本質、貨幣數量論和貨幣管理等方面具有領先世界同期的見解。
二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現代性轉化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重要路徑之一。事實上,在世界范圍內,現代經濟學的一些流派曾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進行過借鑒,總結這些歷史經驗,有助於為進一步汲取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養分、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有益參考。
法國重農學派曾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進行過借鑒與發展。重農學派代表人物魁奈被譽為“歐洲的孔子”。英國學者約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指出,“魁奈對中國政治經濟思想的繼承,在很多思想中都可以發現,最重要的就是‘無為’思想——譯成法語就是‘自由放任’”。魁奈在跨文化闡釋中對中國傳統“無為”概念進行轉化與理論建構,賦予其現代經濟學意義的學理表達和鮮明內涵,為古典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外,魁奈選擇性地汲取並拓展了儒家道家的思想精髓,並結合歐洲自然法等觀念,提煉發展了自然秩序、整體均衡、循環流轉等重要理論。
美國經濟政策曾對中國傳統智慧進行過借鑒與應用。在應對大蕭條時期的農業危機時,美國農業部長華萊士借鑒中國的常平倉制度及王安石青苗法、市易法等改革思想,在現代大農業生產條件下推出1933年和1938年兩部《農業調整法》,構建了美國的“常平倉制度”。通過商品信貸公司提供農業貸款,穩定糧食價格,並由聯邦剩余商品救濟公司收購過剩農產品,既支持農業發展,又緩解城市貧困,奠定了農業長期繁榮的基礎。華萊士訪華時指出,王安石“在1068年的重大困難之下所遭遇的問題和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所遭遇的問題,雖然時代懸殊,幾於完全相同,而其所採方法,也非常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常平倉”通過中國留美學生陳煥章的博士論文《孔門理財學》傳播到美國,並通過美國農業政策的成功實踐,成為全球農業政策的重要參考。
上述案例表明,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蘊藏著解決現代經濟社會難題的深邃智慧,我們可以根據歷史條件,結合時代需求,對其中的優秀成分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發其現代價值。
三
汲取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精華,必須立足我國具體實際,推動傳統智慧與現代經濟理論、經濟實踐深度融合,加快建構符合當代需求、具有更強解釋力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煉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素材。在全面整理和系統闡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基礎上,運用“兩點論”“重點論”的辯証思維,客觀評價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就與局限,既要肯定其歷史貢獻,亦要剖析其歷史局限與內在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因此,應注重挖掘、篩選和提煉與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相契合的傳統經濟思想,譬如,圍繞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生產力觀點、開放品格、利益觀、公平觀、生態觀、消費觀等,篩選出“民惟邦本”“盡地力之教”“和而不同”“義以生利”“均無貧”“以時禁發”“用之有節”等傳統經濟思想資源,並予以重點關注和針對性轉化。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精華所蘊含的整體思維與辯証精神,從立體、聯系、多元的視角揭示了動態、豐富、真實的世界,有助於為建構符合中國特色、兼具全球意義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思想元素。比如,富民論、小康論等中國傳統民本思想,與當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見利思義”“兼相愛,交相利”等傳統經濟倫理思想,重視利己與利他的辯証統一,有助於彌補“理性經濟人”假設片面強調經濟利益的不足,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底層邏輯﹔輕重論、善因論等傳統經濟治理思想,展現了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探索當代政府與市場關系提供歷史智慧﹔“和而不同”等智慧,倡導合作共贏,強調超越零和博弈的對立思維,有助於豐富和發展現代合作競爭理論﹔“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路,有助於從系統角度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
(作者:程霖、段博,分別系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