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服務資源配置如何做到更優化

胡弋弋

2025年02月10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健全完善民生服務保障體系,不斷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才能確保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對此,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優化民生資源配置,實現資源配置共享均衡化、供需科學化、渠道便捷化,積極主動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不斷夯實民生基礎。

聚焦社會公平推動資源配置均衡化。民生建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彰顯著社會的良心、堅守著道德的底線、體現著文明的傳承,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當前,我國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向普惠方向有序推進,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民生服務保障均衡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努力實現保障全覆蓋。聚焦社會公平,圍繞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目標,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手段,推動公共資源整合均衡配置,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民生服務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協調推進上下功夫,著眼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不斷實現好、保障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促進共同富裕夯實根基。二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強人口形勢分析,圍繞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著力打破城鄉割裂、區域差別、戶籍限制、政策壁壘,做好一體化頂層設計、規劃布局,迭代升級基本公共服務標准,保障資源在城鄉、區域、人群之間配置的均衡性。三是實現分配合理化。合理分配、均衡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環境、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協同發揮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作用,充分利用三次分配,完善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控機制,構建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格局,遏制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聚焦需求匹配推動資源配置科學化。民生資源是有限的,“撒胡椒面”不僅會造成一部分資源的閑置浪費,也難以提高服務質量,更易造成民生資源與需求的錯配現象。針對供需銜接錯位難題,應堅持按照“基礎設施圍繞人口配、公共服務跟著人口走”的要求,聚焦需求匯集、流程再造機制,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做好教育、醫療、農村養老等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繼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可通過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探索推動公共資源向縣城和中心鎮傾斜,推動流動兒童與居住地兒童均等享有教育、醫療、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二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按照有關部署,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發揮大城市大醫院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城覆蓋、向鄉村下沉,解決就醫難、大醫院扎堆等難題。三是優化養老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包含居家、社區、機構在內的多元供給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集中力量提升鄉鎮養老服務功能品質和輻射能力,滿足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提升服務質量。

聚焦服務感知推動資源配置便捷化。新興技術手段的應用為民生服務資源配置的均衡可及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由於新興技術的出現,政府治理和服務理念也發生了轉變,人民群眾獲取服務的渠道日益便捷,民生服務供給能力、供給效率和供給質量得到極大提升。與此同時,服務效能的提升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於民生服務的現實感知和切身體驗,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具體地說,一是充分運用數字手段。依托和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借助需求匯集、信息共享、高效供給等機制創新,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的整體智治和普惠應用,為提升公共服務均衡可及發展的系統效能提供數字治理新路徑。二是充分運用平台驅動。完善公共服務需求信息智能採集平台、精准匹配平台,精准實現供需識別與匯集,通過公共服務供給場景的具體設定,提升差異化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推動差異化便民服務和應用場景的有機融合、精准對接,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便捷享用服務的渠道空間。三是充分運用創新模式。探索“大數據+公共服務”“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區塊鏈+公共服務”,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交通等領域的普及應用,推動公共信息數據資源有序開放,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優質的公共服務。

(作者系浙江省委黨校研究室副主任)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