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范憲偉
2025年02月10日08:45 來源:學習時報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服務保障體系持續健全,服務保障能力、水平和質量大幅提高。適應民生服務保障新形勢新要求,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需堅持辯証思維、底線思維、系統思維和問題導向,兜牢民生服務保障底線,優化民生服務資源配置,構建多元供給格局,創新民生服務保障方式,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服務保障對象更加廣泛。隨著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低保人群數量減少,但低保邊緣群體、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易致貧返貧人員服務需求有所增加﹔家庭收入、城鎮化和醫療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孤兒、棄嬰等現象大幅減少,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群體服務需求持續增加,存在情緒障礙、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服務需求明顯增加。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老齡化、高齡化、家庭小型化程度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提出了供給數量與質量並重的需求,同時也要求逐步擴大服務保障范圍,將保障對象從特定群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轉變,讓更多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是服務保障需求更加多樣。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等需求將大幅增加。目前,我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已得到較好保障,困難群體已從過去單純的資金、實物需求,向對資金、實物、服務、心理慰藉、社會融入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轉變。應拓展服務保障內容,在保障好服務對象基本生活的基礎上,改變過去以資金物質保障為主的方式,逐步向資金與服務並重、物質與精神幫助兼顧轉變,更加關注服務對象的發展性、精神性需求,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康復護理、精神撫慰、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
三是服務保障任務更加多元。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生服務保障需求更加多元,對質量標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已從“有沒有”轉變到“好不好”、從“差不多”轉變到“更舒心”。民生服務保障應從保障基本生活向助力脫困、實現自我發展轉變,更加注重挖掘、激發和提升困難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動機。應分類精准施策,堅持兜底保障和自救脫困相結合,既要做好困難群體服務保障,還要穩步擴大教育、就業、培訓等發展型服務供給,推動民生服務保障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轉變,讓服務保障對象由“他助”轉換成“自助”,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四是突發應急服務保障更加緊迫。近年來,受各種外部環境影響,人民群眾遇到不少臨時性、緊急性、災害性困難,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意外事件時有發生。應健全分層分類的服務保障政策,既要完善常態化服務保障政策,也要補齊急難救助短板,完善困難群體精准“主動發現”機制,從“依靠申請幫扶”的被動幫扶轉向主動幫扶,實現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及時幫扶,提高民生服務保障的時效性和精准性。
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堅持辯証思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扎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下大力氣啃“硬骨頭”,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一個時間節點一個時間節點往前推進,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同時,又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統籌需要和可能,把增進人民福祉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能脫離實際,作兌現不了的承諾。
堅持底線思維,保基本、兜底線。民生服務保障很多涉及民生底線。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是最底線的民生保障任務,是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內在要求。要充分發揮社會政策托底功能,堅持全覆蓋、突出保基本,精准確定保障對象、科學制定保障標准,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切實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堅決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堅持系統思維,共建、共享。民生服務保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艱巨的、復雜的工程,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要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熟悉國情又把握世情,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逐步擴大相關民生服務保障政策覆蓋面。在強化政府對基本民生保障兜底責任的同時,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發揮好各類企事業單位、協會商會、公益團體等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
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精准發力。關注民生,關鍵在找准突出問題及其症結所在,精准施策。需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需加強統籌謀劃、重點突破,不能平均用力,必須突出重點、聚焦靶心、集中用力、精准發力,注重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健全民生服務保障體系的著力點。一是兜牢民生服務保障底線。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側管理,進一步強化民生預期引導力度,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動態調整與民生需求變化“同頻共振”。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健全臨時救助和服務類救助政策舉措,細化明確臨時救助對象范圍和類別、優化簡化審核審批程序,編制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合理確定服務類社會救助的服務項目、對象范圍、服務標准以及保障措施等。健全各類困境兒童、困難和重度殘疾人關愛保障機制,逐步實現由常住地提供救助服務。加強低收入人口認定和動態監測,推動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與防止返貧幫扶政策銜接。
二是優化民生服務資源配置。適應人口總量和結構變化新趨勢,改變以戶籍人口配置服務資源的方式,推動建立按照常住人口規模、結構、分布等配置民生服務資源的機制,加快建立“資源隨人走”投入機制,推動實現“人走到哪裡,服務資源就跟到哪裡”。堅持激活存量、用好增量,統籌整合民生服務資源,合理規劃布局民生服務設施網點。強化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補齊機構設施短板,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推動各類服務資源均衡布局、便利可及,功能作用充分發揮。
三是創新民生服務保障方式。強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賦能民生服務,為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服務保障。強化重點領域數據信息交換共享,加快實現民生保障事項“一地受理、一次辦理”。加強各類服務信息整合,推出“線上+線下”服務設施地圖,提升民生服務信息獲取的便利性。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需求特點,加強技術創新,開發提供更多智能化的簡易產品和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作者分別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社會治理室副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