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鬆燕
2025年02月10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這是立足中國的歷史傳統、現實需要和發展目標,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黨的初心使命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相結合的時代選擇,不僅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而且使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越走越寬廣。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黨積極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主動戰略抉擇。黨堅決捍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引領民族關系沿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明的交融前景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形成的聚合趨勢持續演進,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厚植基礎。當今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國家事實上都是多民族國家,保持某種共同體意識成為多民族國家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礎性因素,而失去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危機”則是多民族國家產生分離主義運動甚至導致國家衰落、分裂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可以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處走出來,經由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置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中不斷豐富,形成了向現代國家轉變的民族意識自覺,不僅支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更成為黨領導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底層邏輯。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體現了黨對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契合的命運共同體精神的能動性教化,更體現了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主動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礡力量的決心、信心和堅定行動。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同時,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攜手,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達到更高層次。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由此成為黨凝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識和力量的必然選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顯示了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自信自強精神。一百多年來,黨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始終堅持從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根據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來調整民族工作的重點任務。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工作重點任務是消除民族壓迫和歧視、實現民族平等,保証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重點任務是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開創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局面。進入新時代,民族工作面臨新的形勢任務和新的歷史使命,黨中央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我國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系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在新征程上,我們必須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從歷史上看,先發國家往往基於世俗化個體權利的實現來塑造現代國家,並借助現代化進程的外向式剝削發展以公民資格不斷破除其國內財產、性別、民族等要素間的人為不平等來推進共同體建設,由此形成基於梯次發展的公民資格權利體系塑造共同體內成員間的某種信條和法理性共識,維系共同體的存續發展。與先發國家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一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現代國家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人人平等和民族平等相關法理的確認和傳播同步同向發展。具體來說,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以憲法為根本遵循,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發展,以全國一盤棋思想推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以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精准扶貧等具體行動策略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以理想信念教育在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在多措並舉中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有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彰顯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越走越寬廣的中國智慧。五千多年文明史造就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也使各民族共同凝聚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而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等治國理念和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也由此在黨帶領各族人民共同塑造的新型社會結構基礎上和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過程各方面,傳承於歷史而創新於當代的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起著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思想基礎作用,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使更多成就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為牢固。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著眼於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確把握維護國家統一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關系,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來,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條完全正確的道路正在推動中華民族成為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戰略目標和價值基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這個共同任務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相契合。聚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共同目標,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實踐,也深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確立了鮮明的價值導向。我們錨定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人類社會基於國家、民族的共同體建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通過批判性借鑒和吸收人類社會關於共同體理念和建設的文明成果,也為促進文明互鑒、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擴大共識的更多選擇。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統一戰線教研部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