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上下游貫通的流域生態治理體系

李宗堯

2025年02月10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構建上下游貫通的流域生態治理體系

【專家視點】

流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單元。實施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必須注重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統籌推進,必須注重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必須注重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協同合作。

湖泊治理一直是全球性的難題。太湖流域地處長三角核心區,是我國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高、大中城市密集的區域之一,太湖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命脈,治理的難度更大。江蘇把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持續縱深推進治太工作,2024年湖體平均水質重新回到良好狀態,實現太湖治理的歷史性突破。

新時代太湖治理的巨大成就,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實踐偉力,探索了構建上下游貫通、區域協同流域生態治理體系的現實路徑。

構建流域一體化生態治理體系,需要以綠色發展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以整體性、系統性思維突破傳統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以協同共贏的機制平衡多元利益訴求,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堅持綠色發展原則,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決摒棄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確保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全方位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原則,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快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綠色產業培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堅持整體性原則,以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流域全要素治理。注重流域的空間整體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打破行政區劃壁壘,統籌水域、陸域、大氣綜合治理。通過“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劃定治理單元,實現全域空間管控。

堅持系統性原則,構建“源頭—過程—末端”全鏈條治理體系。增強流域“一盤棋”意識,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源頭嚴控增量輸入,建立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的調整優化,從源頭上減少入湖(河)污染負荷。過程嚴管截污減量,通過深入實施農業面源整治、城鄉生活污染治理,建設濱湖(河)濕地緩沖帶、生態護坡等工程,加快打造水體的“前置庫”“淨化池”,有效攔截消減污染負荷。末端修復提升自淨能力,實施生態清淤,減少內源污染,推進退田還湖、退養還灘、退耕還濕,科學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增強流域內生自淨能力,維護流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

堅持協同性原則,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機制。注重縱向協同,強化中央統籌與地方實踐的銜接。注重橫向協同,統籌推動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利益共享,完善跨區域考核機制、督導機制,注重流域內分區差異,完善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注重社會協同,明確流域內各方“責、權、利”,激活企業、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創新性原則,以科技創新與制度變革賦能治理升級。切實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通過同位素分析、污染物指紋庫等污染溯源技術,精准識別污染來源,利用DNA條形碼技術,快速鎖定外來入侵物種,提升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效率﹔推廣人工濕地、生態清淤、藻水分離等技術,多措並舉削減污染負荷,提升水體自淨能力。深化河長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領域綜合改革,將治理責任嵌入綜合考核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的制度體系。

(作者:李宗堯,系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