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思想縱橫)

冷  凇

2025年02月07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在歡樂平安祥和的新春佳節期間,“新春走基層”主題採訪、“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等活動火熱展開。在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中,“古城過大年”“年畫進萬家”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百花齊放,為人民群眾送去高質量的“文化年貨”﹔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的“村晚”,成為村民們歡度新春的新年俗﹔表達少年心、抒發少年志、體現少年強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少兒春晚《躍動嘉年華》,為孩子們打造“運動美學+國潮文化”的視聽盛宴,助力文化血脈綿延下一代﹔“點亮中國燈”蛇年燈會燈彩展示、“趕個年味集”蛇年非遺大集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動更具特色化、精品化、個性化,滿足了不同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廣大文化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文化過年”營造濃濃年味,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撐。時代潮流滾滾向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體化與多樣性並存、精品化與創新性並重的文化產品。這就需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統一起來,把“送文化”和“種文化”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為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標定價值坐標,必須打造更多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高質量文化產品,讓更多文化的種子播撒心間、生根發芽,夯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如今,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比以往更高,這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勁動力和豐厚土壤。堅持以文惠民,面向基層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大有可為、大有作為。2025年春節,各地依托“新春走基層”“文化下鄉”等活動,從基層的廣闊天地中汲取源頭活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民俗展演、閱讀推廣、文藝演出等豐富的文化活動,使文化之美延伸到基層,為人民群眾奉上有底蘊、有情懷、有年味的新春文化大餐,滋養了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利益訴求更加多元。這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也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根據各行各業不同群體的自身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創新展現形式,差異化布局文化活動,提高文化資源下沉基層的實效性,不斷擴大文化惠民的廣度和精度。比如,針對青少年群體,可通過舉辦新春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增強青少年群體對傳統節日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提高文化創造力﹔對於中老年群體,可通過送戲下鄉、舉辦新春書畫展覽等方式,豐富中老年人文化生活。近年來,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不少地方通過舉辦“新春餃子宴”等各種形式的“暖新”活動,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體味年俗魅力、感受暖心溫度。

借助科技的翅膀,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連接大眾有了更加多樣化的新渠道,讓新春的文化韻味更加觸手可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迭代升級,持續推動高質量文化產品延伸傳播觸角,打破了文化活動的時空限制,營造出沉浸式、互動式的鮮活文化空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進一步以現代技術拓展文化普惠的渠道,不僅讓“送文化”更精准,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選擇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也讓“種文化”更高效,更好激活社會多元群體共享文化成果、參與文化創造的主體意識,激發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創造者的內生動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7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