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
2025年02月07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自2016年啟動產融合作試點以來,我國逐步形成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良性互動機制。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國家產融合作平台設立了產業轉移、先進制造業集群等24個特色專區,匯聚了34.58萬家優質企業、2965家金融機構、741項金融產品,累計助企融資突破1萬億元。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助於降低融資成本和協同創造價值,但也蘊含著重融輕產、金融泛化、盲目擴張等風險隱患,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是做好產融風險隔離的重要部署。
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結合與分離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產業資本一般是指直接參與商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資本,主要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如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通過商品生產、銷售來實現利潤。它是資本在實體經濟領域中的一種運作形式,直接推動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金融資本一般是指通過金融市場運作的資本,主要以貨幣形式存在,用於投資、借貸、証券交易等金融活動,以獲取利息、股息、資本增值等收益。它不直接參與商品生產,而是通過資本的流通和增值來實現利潤。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在經濟循環過程中相互融合、共生共榮。一方面,產業資本是金融資本擴張的根基,金融資本是產業資本積累的杠杆。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認為,產業資本通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實現價值增殖,並以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形式創造物質財富,促進經濟增長和生產力進步。金融資本以產業資本發展為基礎實現價值增值,具有信用創造、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功能,幫助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從而推動產業資本積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本質上是要發揮好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在價值創造中的互補優勢,即產業資本利用金融工具優化資源配置和加速資本積累,金融資本借助產業資本獲得長期穩定收益。另一方面,資本積累規律決定了產業資本有向金融資本轉化的趨勢。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本的主要形式是產業資本。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得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集中於工業生產領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產業資本與銀行資本逐漸融合,形成金融資本。從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的演進過程,體現了資本積累的歷史邏輯。而為了更快更多地獲取剩余價值,資本從生產過程“抽離”,直接進入“以錢生錢”的循環,則體現了資本積累的理論邏輯。資本總是在積累到足夠大的數額后向租金的形式轉化。正是這樣的趨勢性力量,使得微觀上出現了企業的金融化,宏觀上出現了產業的空心化。
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與良性循環,為創造價值、推動生產力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而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雙向無序擴張,則成為經濟結構失衡與金融風險累積的源頭。為此,一方面,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既要積極融合,協同創造價值﹔另一方面,要構建風險隔離機制即“防火牆”,以消除二者雙向無序擴張與風險互溢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從發展規律來看,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路徑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產業資本介入金融資本的“由產到融”模式,即非金融企業通過發起設立、並購、參股等方式投資控股多類金融機構,組建財務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二是金融資本介入產業資本的“由融到產”模式,即大型金融機構跨業投資形成綜合性金融集團。
西方國家產融結合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並不限制工商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股和跨業經營,形成以大財團和商業銀行涉獵實業領域為代表的“由融到產”模式。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后,“由產到融”模式開始興起,部分實業集團利用其雄厚的產業資本向金融業延伸,通過成立信貸公司、與銀行合作等方式,提高產業資本經營效率,並獲取巨額金融收益回饋實業。這一模式容易引發重融輕產、金融盲目擴張風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相繼放鬆金融管制,金融業回歸混業經營,產融結合重新盛行,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全能銀行模式。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一是建立金融“防火牆”制度,防范關聯交易傳染風險﹔二是對母公司、控股子公司以及整體的資本充足率採取並表監管,防止財務杠杆比率過高的風險﹔三是建立與混業經營相匹配的“傘形”監管模式。在全能銀行為主的混業經營模式中,全能銀行既能全面經營銀行、証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業務,也可深度參與工商企業的實業投資。這一“由融到產”模式能夠穩健發展的原因在於,全能銀行與工商企業雖然相互滲透,但各自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在降低信息不對稱、推動共榮發展的同時,可以避免因彼此過度干預和控制而導致發展失衡和異化。
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的重要路徑。為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效協同,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有必要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有效隔離的“防火牆”。
一是產融結合良性循環要立足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國際分工和經貿格局深度調整,產業資本要聚焦主業,擁抱科技和創新,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金融資本應以服務實體經濟和維護金融穩定為目標,切實改善金融服務,提升資本效益,防止“脫實向虛”和過度金融化。“由產到融”模式應依托產業經營的規模化和穩定性,以更低的成本由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延伸,在鞏固產業優勢的同時拓展金融收益。“由融到產”模式要順應科技型企業和產業培育周期較長、科技創新融資需求多元等規律,為科技創新提供“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業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資本使用效益,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二是金融控股公司建立內部“防火牆”制度。在法人“防火牆”方面,根據當前“集團混業、子公司分業”的發展趨勢,借助法人的有限責任,以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實體分割風險,控制金融控股公司內部的風險傳播,實現對實業與金融、各類金融業務之間的風險隔離。在保障金融安全前提下,逐步降低法人“防火牆”的厚度和高度,提升混業經營效率,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在資本“防火牆”方面,資產關聯是金融風險在金融控股公司內部傳染的重要渠道,應規范金融控股公司內部各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行為、人員流動和信息披露等,防范母公司與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間的資金不當流動、信用擔保、內幕交易等行為。
三是加強產融協同發展模式的分類監管。一方面,針對金融控股公司涉及業務種類繁多、股權結構復雜、關聯交易風險高等特點,應以財務並表、風險並表、資本並表為基礎,全面強化穿透式監管。對並表范圍內的公司治理結構、整體資本和杠杆水平、關聯交易、整體風險敞口等方面進行持續管控,強化股東資質、資金來源和股東行為的穿透審查,健全關聯交易管理、報告和披露制度。另一方面,構建包容審慎的科技金融監管框架。當前銀行信貸、股權投資、証券、融資擔保、保險等機構加強合作,不斷豐富完善以科技支行、投貸聯動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對這一產融結合新模式應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在項目評審、投貸后管理過程中堅持獨立審批原則,建立信貸與股權投資之間機構、資金、人員、信息隔離的“防火牆”機制,避免風險傳遞和利益輸送。適度提高中小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建立股權投資收益與銀行信貸損失之間的風險共享機制。審慎設定項目退出的觸發條件、退出價格、退出方式等條約,建立風險跟蹤和止損機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