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放大旅游業聚人氣促增長作用

李 璐

2025年02月07日08:40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放大旅游業聚人氣促增長作用

今年春節假期,旅游市場延續了去年的火熱態勢,持續回暖,顯示出旅游業在聚人氣、促消費、助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旅游業雖然“身形靈巧”,但延展帶動的體量巨大且發展迅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煥發活力的新引擎,其展現出的幾個趨勢性特征值得關注。

其一,旅游消費逐漸回升,供給增加進一步促進需求釋放。今年春節旅游花費持續提高,飛豬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國內游人均消費比去年提升近10%。從總花費來看,2024年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為5.7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84萬億元,同比增長17.1%。從人均消費來看,2024年春節人均旅游消費1335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10%,而國慶假期人均旅游消費1326元,較2019年同期提高10.2%,從這一頭一尾、一減一增的對比也能看出旅游業呈現出從復蘇到企穩的發展趨勢。2024年,民航旅客運輸量預計達到7.3億人次,同比增長17.7%,酒店存量規模也有所擴大,機票和酒店價格回落,進一步激發了全民旅游熱情。

其二,部分旅游市場仍有上升空間,重點群體潛在需求逐漸釋放。分城鄉看,2024年城鎮居民的出游人次為43.70億,同比增長16.3%,農村居民的出游人次為12.45億,同比增長9.9%﹔城鎮居民的旅游花費為4.93萬億元,同比增長18.0%,農村居民的旅游花費為0.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2%,這表明城鄉旅游需求的釋放節奏不同,農村旅游市場仍有潛在發展動力。旅游需求呈現出與人口結構變動一致的特征,有積蓄有時間的銀發群體、有活力愛探索的青年學生潛在需求旺盛。攜程數據顯示,2024年超三成銀發人群出行頻次是2019年的2倍﹔飛豬數據顯示,“90后”“00后”自駕游佔比近六成,“05后”租車游訂單量同比增長5倍。

其三,旅游市場呈現梯次發展,全域、全時旅游態勢明顯。2024年旅游需求隨著人口流動頻次增加,旅游市場呈現梯次發展態勢。當前,既有部分傳統游客集中於旅游城市、熱門景區、重點體驗項目,也有部分游客將旅游融入探親、商務、文化活動,換個地方過周末。旅游業的供給主體和消費場景也從景區景點走向大街小巷,融入生活性服務業的方方面面,泛化特征明顯,推動旅游市場向全民、全域、全時的全方位態勢發展。

除此之外,出境游是國內游的競爭性選擇,入境游是國內市場的有力支撐,出入境旅游的發展趨勢同樣值得關注。攜程數據顯示,近幾年出境游持續火爆,除一二線城市游客以外,三四線城市游客出境游規模快速增長,對國內旅游市場形成一定分流。入境游也迎來了回暖,在我國簽証便利化、免簽國家不斷增加、240小時過境免簽新政等利好政策下,今年春節期間入境游門票、酒店訂單分別同比增長180%和60%,攜程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1倍,國外游客仍以亞洲近鄰、“熟客”為主,超25%的國際游客多次來中國旅游,中國廣闊的旅游市場面向全球游客仍有空間、有容量、有潛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未來,文化旅游業有望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快樂GDP”帶動下,“情緒經濟”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各地在布局2025年旅游市場時,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要推動文旅融合,豐富消費體驗。蛇年春節作為首個“非遺”春節,多地推出“非遺游”,既弘揚和傳承了當地傳統文化底蘊,又達到凝聚人心、集聚人氣的作用。有些傳統旅游城市可以從自然景觀向人文服務等消費場景過渡,適時加入地方文化習俗、國潮新風等元素,增加游客黏性。另一方面,要強化旅游基礎設施保障。2025年春節電影市場、自駕出行火爆,順應旅游市場向全域、全時發展的趨勢,旅游目的地城市更需要升級綜合服務能力,加大城市影院、停車場等相應旅游基礎設施保障力度,在餐飲、休閑、文化娛樂等多項服務設施配套方面實現“以需定供”,推動旅游產業帶動地區服務業的全方位升級。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