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把握研發制高點,推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曹正偉 周 培

2025年02月07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把握研發制高點,推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光明時評】

覆蓋全國2323個農業縣(市、區),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13.9萬份﹔新發現鑒定畜禽地方品種51個,採集制作畜禽遺傳材料107萬份,對61個畜禽瀕危資源開展搶救性保護﹔首次查清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底數,採集制作水產遺傳材料12萬份……歷時3年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日前全面完成。此次普查聚焦摸清家底與拯救瀕危資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實施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一次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為我國種業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種質資源作為“農業芯片”,不僅是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和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戰略性資源。

作為農業強國的科技創新源頭,種質資源事關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的目標是以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此,我們需要加快推進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種質研發、生產、儲備、加工、流通、銷售、監管、成果保護等全過程、多環節,推動形成政府、研發機構與企業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種業發展新格局,增強農業強國建設的科技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從容應對外部環境對糧食安全的潛在影響。

種質資源既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生態安全的關鍵支撐。不同的種質資源具有多樣的優良性狀,可用於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多元化的農業基因資源是生態農業的生產基礎,生態位差異可以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抗逆性和恢復力。通過挖掘種質資源自身潛力、保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培育需肥少、用水高效的農作物,可減少肥藥等投入品使用量,降低水資源依賴,有助於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

科學合理利用種質資源,是實現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前提。隨著我國種業地位的空前提升,種業振興的新動能不斷蓄積,相關產業化發展迎來了新機遇。當前,在種質資源普查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全面系統謀劃種業發展路徑,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來搶佔種業振興的科技競爭制高點,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種業保障體系。有效開發和利用好現有種質資源,須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推動種質資源惠益共享。這是確保資源保護和利用可持續性的重要機制。建立完善的共享機制,建設標准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種質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種質資源的共享利用效率。開展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性開發,加快布局建設種質資源庫和保種場。完善品種審定、種子儲備、司法案件處理等配套規章,制定品種權轉讓交易、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品種試驗規程等規范性文件,制定種質資源共享利用辦法,對種質資源申請、獲取、利用、信息反饋及惠益共享等作出明確規定,完善種質資源的共享流程和利益分享機制。

二是促進多方參與合作。鼓勵公益性研究機構與種業企業在資源創新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加速農業種質資源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探索種質資源資產化。在農業種質資源數據集成應用上,探索交叉前沿技術,提高數據開發運營效益,在優異基因資源發掘、品種選育、特色農產品開發、種植指導、市場預測、數據共享與應用等產業環節積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三是強化法規保障和支持力度。規范種質資源和品種管理,強化種業財政投入,支持商業化育種以及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多元化投資渠道,支持種質資源開發、常規品種培育、關鍵技術及標准研發。可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科研育種、企業發展、基地建設、品種中試、質量檢測、市場監管、信息服務和種子儲備建設。強化政策制度研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完善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種子產業重組、種子市場培育相關配套,確保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法律框架內有序進行,為種業振興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種質資源是農業的根基。在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中,我們要以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牢牢把握種業研發育種制高點,推動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筑牢基礎。

(作者:曹正偉 周 培,分別系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農業農村部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