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認識把握未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張於喆

2025年02月06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認識把握未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培育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具有創新的活躍性、技術的先進性、產業發展的引領性、應用領域的廣泛性,發展未來產業是各國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正成為各國搶佔國際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現實需要。

著眼大局構筑優勢

培育壯大未來產業,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要樹立未來眼光,將其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

一方面,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能夠拓展生產技術可能性邊界、改變傳統的技術經濟范式,推動要素驅動、產業增長、產業結構、產業創新、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安全等方面發生引領性變化,並產生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對鍛造產業發展新增長極、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另一方面,未來產業高度依賴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代表著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能夠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隻有建立起有利於未來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工作,形成“1+1>2”的創新集成效應,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充沛動能。

發展未來產業是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未來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其發展壯大將深刻改變產業體系的底層技術邏輯、提升產業高級化程度,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不同於其他傳統產業,未來產業具有戰略重要性與成長不確定性特征,其發展是一個慢變量,但從長期來看,發展未來產業能夠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起帶動和引領作用的先導性產業、支柱性產業。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經濟面臨需求不足等困難和挑戰,發展未來產業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增長,厚植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進一步增強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認識規律把握方法

未來產業發展有其內在規律,需堅持整體謀劃、分類指導和開放包容,全面把握前沿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成長的基本規律,為未來產業拓展廣闊發展空間。

堅持整體謀劃。未來產業發展內容是多方面的,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局面,需要綜合考慮發展和安全、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確定產業發展方向,聚焦重點領域和技術發展前沿領域,明確階段目標、評價機制,實施全周期跟蹤問效機制,使用零基預算加大投入力度以應對高成本、技術不成熟等發展初期問題,充分利用政府採購、資產管理、財政金融等各種政策工具有效匯聚社會資源,支持企業進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形成科技—金融—產業的良性循環,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堅持分類指導。未來產業當前大多處於萌芽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潛力大、技術路徑復雜多樣等特征,不同領域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演化趨勢各不相同,不同區域發展的切入點、發力點也各不相同。為此,需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科學把握產業差異化、階段性發展特征,設計不同產業的投入重點環節,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重點突破,分類推進、精准施策,把握好時度效,有計劃、分步驟推進不同行業在自主中謀求發展。

堅持開放包容。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創新成本和風險較高的特點,很多技術創新很難靠單打獨斗取得突破,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取決於產業鏈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開放性,需要跨主體、跨領域、跨部門、跨國別協作。發展未來產業既要在自身投入方面突出獨特優勢,強化跨企業資源整合,高效利用各方參與者的資產和科技實力以加強整體力量,加快建設完整的產業鏈生態系統,又要拓展多邊、雙邊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打破信息壁壘,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風險、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積極探索長效機制

未來產業孵化具有較高不確定性,發展具有高成長性,技術具有多路線迭代性,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創新的過程。發展未來產業要做好頂層設計、戰略布局,統籌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培育,明晰“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政策精准性,構建起支持未來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是明晰“投什麼”。作為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的焦點,世界主要大國正在未來產業相關領域加速布局搶佔新賽道。我國當前已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競爭優勢,未來要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領域,建立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預測、發現、評估和預警機制。同時,充分考慮技術應用的可負擔性、技術可行性和實用性,在有效兼顧經濟效益和安全需求、突出體現我國特色和經濟發展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更好把握未來產業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瞄准重點發展的行業技術領域,優化配置科技、人力、財力、設施等各方力量資源,在若干重要領域遠期布局未來產業的戰略方向,贏得戰略主動。

二是明晰“誰來投”。發展未來產業不僅需要部門間的協同聯動,還需要社會資本的持續投入,因此政府部門、大企業和大科學設施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我國具備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擁有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要著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強資源優化配置,統籌更多市場投資主體、協調更多要素資源、匯聚更多專業力量,推動技術的孵化成熟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打造“資源統籌—協同聯動—政策優化—市場擴張”的產業發展新生態。

三是明晰“怎麼投”。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引發技術范式、市場需求、基礎設施、競爭格局、組織結構等持續變化的能力,特別是在新技術和新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時,其對生產方式的引領性、顛覆性變革尤其明顯。對此,需要基於未來的市場規模、技術生命周期、技術復雜度、產品及技術滲透率等特征維度,通過戰略統籌和政策協同,選擇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重點區域,科學設定未來產業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以精准優質的高質量政策供給不斷促進技術、市場與政策的緊密耦合,加大對創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提升建設水平,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