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大力提振消費增強擴內需動力

劉向東

2025年02月06日08:3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大力提振消費增強擴內需動力

消費作為最終需求,帶動了生產和投資,也連接著供給和需求,事關就業民生和社會福利,對暢通經濟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明顯高於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25.2%的貢獻率,消費日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但也要看到,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政策的著力點需要更多轉向擴內需、促消費,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經濟持續向好。

以消費為牽引暢通經濟循環

伴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在我國國民經濟循環中地位越發重要。進一步擴大消費需要把握好消費與生產供給、就業增收以及投資之間的關系。

消費需求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消費與生產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環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與消費是辯証統一的,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方式、質量和水平,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推動生產的發展。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升將為消費創造新的動力,並支撐消費擴容升級。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全方位推動消費擴容升級能有效牽引生產需求擴張,促使供給優化調整。要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需進一步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這不僅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於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以及拉動生產和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從而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此外,進一步釋放國內消費潛力,還有助於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擴大進出口改善對外貿易條件,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提振消費要有穩定增長的收入支撐。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是居民敢消費、能消費、願消費的決定性因素。全面促進消費和實現就業增收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隻有持續提振消費,加快形成以消費為始點和終點的經濟循環,生產、流通、分配等相關環節才能穩定貫通。擴大消費能夠帶動企業穩定生產經營,促進企業穩崗擴崗,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進而增加勞動者收入,增強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增加居民消費的底氣,從而實現消費擴容升級。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響消費購買力,其中勞動報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前,消費動能不足也與收入分配制度不夠完善有關,特別是需要提高勞動報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經濟循環中,廣大居民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持續增加勞動報酬收入,從而改善可支配收入預期,就能增強消費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通過最終需求帶動有效供給。

提振消費要與有效益的投資良性互動。消費和投資都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二者既互為條件又相互促進,加快形成消費和投資的良性循環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手段。全方位擴大內需意味著投資和消費都不可或缺,但兩者之間不能失衡,既不能長期不足,也都不能過度,過度投資會降低資本配置效率,過度消費會導致有效供給不足。因此,需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實現合理有效的投資,讓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投資能帶來生產能力提升和新的產品供給,為拉動消費需求提供源頭活水,因而投資是滿足消費需求的工具和手段。對有消費潛力而缺少供給的領域,既要暢通消費和投資聯動的堵點,也要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作用,撬動更廣泛的社會投資,依靠有效投資提升供給水平,特別是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投資,如增加科技創新投資,支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擴大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形成消費牽引投資、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找准重點激發消費潛能

消費和投資都是市場預期的函數。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首要的是提振市場信心、改善社會預期。為此,要進一步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提高邊際消費傾向,改善社會預期,增強消費內生動力。

發揮服務消費的牽引帶動作用。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人口結構變化、社會需求轉變,居民消費結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消費者更注重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和場景化的消費體驗,對產業結構和產品品質提出更高要求,消費需求從以實物消費為主轉向實物和服務消費並重。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佔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6.1%,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重有望超過50%。服務消費是增長性、帶動性強的領域,提振消費可從服務消費入手,以改善消費者預期為重點,加大金融、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積極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豐富高品質服務供給,培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著力提高服務消費特別是“科教文衛娛”領域的消費比重。深入挖掘餐飲住宿、養老托育等基礎型消費潛力,激發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改善性消費活力,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持續打造消費新增長點。不斷創新服務消費場景,做強做優消費品牌,暢通商貿流通服務網絡,提高消費便利性。有序擴大電信、教育、養老、醫療、健康等領域對外開放,持續優化服務消費環境。

千方百計穩定就業和促進增收。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其對中高端產品和高品質服務的潛在需求有待充分釋放。與此同時,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還存在巨大空間。為此,要抓好穩就業、促增收工作,推動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統籌推進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就業,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動居民工資收入合理平穩增長,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此外,還要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增加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讓有恆產者有恆心,使其有能力有條件有意願消費。

積極擴大惠民生、促消費的有效投資。隨著居民收入穩步提升,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投資結構也將做出相應調整。當前,廣大居民期盼更好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以及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將進一步激發對民生保障、公共服務、適老設施等領域的投資需求,需要加大投資力度,以更好應對少子化、老齡化等多重挑戰。為此,要統籌推進“硬投資”和“軟建設”等重點任務,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地方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實施啟動一批“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老舊小區改造、生態環境治理、公共服務改善等項目,創新打造多元化消費場景。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更加快速便捷地讓政策“真金白銀”直達消費者。實施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支持社會資本加大對設備更新等的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將著力點更多投向惠民生、促消費領域,為大力提振消費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管理和信息服務部副部長、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