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龍
2025年02月06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學思踐悟】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對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生態體系整體效能至關重要,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重大科技創新。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加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有助於實現更多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高效轉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應用創新加速迭代,隻有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才能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一是完善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與計劃體系。面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重大科創平台﹔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支撐體系,形成一批引領性技術成果、開發一批戰略性產品,系統重塑科技發展體系。二是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支持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的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完善以促進協同創新為導向的交叉研究平台開放運行機制,設立基礎研究項目,努力實現更多前瞻性、原創性、顛覆性重大發現和高科技成果供給。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提升企業“建平台、強研發、促協同”能力,引導企業將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准相融合、形成以高價值發明專利為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及時解決企業在重大技術攻關、數字化轉型、高端化智能化發展中的稅費政策需求和疑難問題,細化企業信用修復機制,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數字龍頭企業和智能制造品牌,塑造發展新優勢﹔通過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等重要舉措,構建一個更加協同、開放、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
以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為目標牽引,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應遵循人才流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加快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聚集,做強做大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走好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要求,提升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探索和設置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推進多元化教育場景深入實踐應用,與高等院校、企業、科研機構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與特色學院,構建創新人才全周期的融合培養機制和體系﹔依托科技重大項目、科研基地平台、校外工作室等多種方式,深入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分階段培養和造就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科學技術人才、卓越工程師,進一步提升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加大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力度。立足現代化發展需要,創新實施高精尖人才領跑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等重要舉措,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辦好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加快聚集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此外,針對科技創新人才服務的特性,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體系,在政策制定和服務上體現個性化、精准化,用專員隊伍實現貼心式服務﹔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開展為青年科技人才減負的專項行動,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構建全過程、專業化、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讓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科技創新合作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我們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是破解人類共同發展難題的重要路徑,我們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方位打造科技創新合作格局。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創新開放平台與合作機制,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不斷增強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優化知識、技術和數據等創新要素配置方式,全面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實現在更廣范圍內匯聚先進優質創新資源。在提高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方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進一步探索協同創新合作模式和機制,推進優質創新資源共享共用,促進科研、產業優勢互補、協同聯動,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擴大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建立重大科技研發平台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換機制,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發起設立跨國的創新合作計劃,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依托高能級科創平台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積極開展深層次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營造濃郁的創新氛圍方面,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科技治理,筑牢科技創新安全屏障﹔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活動,提升人民群眾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加快打造一批創新之城,引導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作者:吳玉龍,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