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元平
2025年02月05日08:27 來源:經濟日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3部門前不久聯合印發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提出,到2029年,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當前,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以巨大的力量驅動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廣泛應用,其價值得以充分釋放,進而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質生產力。而數據基礎設施是從技術經濟功能出發,成為集硬件、軟件、模型算法、標准規范、機制設計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統,為社會各界提供全方位數據服務。近年來,我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及《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等文件相繼出台,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路徑日益清晰。各地區各部門結合本地實際,推動數據基礎設施落地生根,形成多領域、多地域、多行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在網絡設施建設方面,5G、千兆光網、物聯網等新型網絡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構建起高效、便捷的信息傳輸網絡。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和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基本建成,省級一體化公共數據平台也日趨完善,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的數據流通體系。
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在技術供給與設施應用領域,核心芯片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限,算力資源供給緊張,制約了數據基礎設施效能的全面提升。技術體系分散且缺乏統一的技術標准和規范,增加了數據流通與協同的難度。在設施應用與產業投資方面,數據基礎設施在採集、匯聚、共享及開放等關鍵環節的應用明顯不足,設施應用場景單一,難以滿足各行業數據處理的廣泛需求。對此,應從多方面施策。
強化基礎前沿領域與關鍵核心技術戰略布局。加速國家級與省市級數字創新平台的落地與建設,完善多層次、寬領域的數字創新體系。鼓勵支持多元主體攜手合作,形成技術創新合力。持續聚焦算法及底層技術的研發與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大對國產芯片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實現與國際前沿技術的並行發展。以前瞻性的視角布局數據硬件基礎設施前沿領域,將高新技術轉化為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增長極。
提升數據基礎設施通用性與成本優勢。充分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下數據處理需求,優化基礎設施設計和功能。加快數據要素基礎設施試驗網試點步伐,探索不同場景下數據應用可行性。建立全國數據交易樞紐平台,突破單一地區場景限制,形成網絡效應和規模效益。通過引入政府補貼和激勵措施,降低數據基礎設施的全鏈路技術成本。建立合理市場機制,推動數據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合理配置,提高數據基礎設施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吸引力,帶動資源要素匯集形成規模效益。
加強法律保障和隱私安全保護。加速構建數據確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標准規范體系,確保數據市場有序運行。建立中央和地方上下聯動的高效管理體制,為數據市場提供明確的機制指引和堅實法律保障。積極培育數據要素產業生態,形成主體構成豐富、應用場景廣泛、生態系統完整的數據產業格局。統籌部署數據安全技術設施,構建數據確權存証、身份認証等核心服務。加強重要數據和關鍵業務的安全防護建設,建立國家級和地方級數據監測制度與平台,強化數據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及應急響應機制。積極推動隱私計算技術與平台廣泛應用,持續優化數據隱私保護能力。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