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從用電量增長看我國經濟向好、向綠、向新而行

趙恆春

2025年01月27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論壇】從用電量增長看我國經濟向好、向綠、向新而行

   【光明論壇】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達9852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表明我國經濟活力持續釋放。需注意的是,此前國家統計局經初步核算顯示,202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經對比可發現,2024年用電量增速明顯超過了經濟增速。用電量作為反映經濟增長的“晴雨表”,為何兩者之間出現明顯溫差?這一現象反映出經濟運行的什麼新特征和新趨勢?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產業全年用電量6.3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其中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2024年用電量同比增長10.3%,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四個行業用電量增速超過10%,尤其是交通、工業和建筑等領域貢獻突出。如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爆發式增長,截至2024年底全國保有量達3140萬輛,充電需求不斷加大,成為電力消費的新增長點。工業領域“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項目持續落地,傳統高耗能產業改造升級,為用電量增長注入新動力。第三產業用電量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9%,也離不開數字經濟的深入推進。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發展迅猛,大數據中心、5G基站及人工智能模型訓練等高耗電產業發展不斷加快,導致用電量持續攀升。用電結構的新變化、電力消費的新場景,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傳統產業加速升級及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是我國經濟向好、向綠、向新的生動注腳。

   經濟的持續向好也為就業市場帶來積極連鎖反應。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宣布,2024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256萬人,成功實現全年“12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低於5.5%左右的預期目標,這是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的直接體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以智能制造產業為例,其涵蓋工業機器人研發、智能裝備制造、工業互聯網平台運營等多個領域,對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軟件工程師等的需求極為旺盛。不同專業背景的勞動者在這一領域都可施展才華,並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為鞏固這一良好態勢,可從以下層面持續發力:

   宏觀政策層面,深入推進“兩新”政策(即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通過推動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計算機通信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同步發展。進一步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等給予更多稅收優惠,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確保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維持較低的資金獲得成本,為企業融資和居民消費提供良好金融條件。

   產業發展層面,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鼓勵市場主體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加強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條,推動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提高產業附加值。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協同發展水平。

   加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碳排放,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向綠發展。加強能源科技創新,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和設備,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提升電力輸送和分配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夯實經濟發展硬件支撐。

   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及供需結構的優化是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向綠、向新的積極信號。需抓住這一契機,採取有效措施強化“軟硬”環境,持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產業升級、擴大消費需求、優化能源供應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趙恆春,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