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

王 軍

2025年01月27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論壇】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

   【光明論壇】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相較於2023年的12.9億人次再創新高。在“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中,青年成為觀眾群體中的主力軍。僅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23年和2024年進館參觀的35歲以下年輕觀眾佔比均超過60%。

   博物館與年輕觀眾的雙向奔赴,一方面是因為承載厚重歷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館不再以“高冷”“嚴肅”的面孔示人,而以各類清新活潑的文創產品深深打動青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信自強的當代青年越來越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並感到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推動這樣的雙向奔赴更加持久熱烈、更多開花結果,需要多措並舉讓青年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勇擔重任。

   文化自信,簡而言之,就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持久性、廣泛性的關鍵作用。堅定的文化自信與高度的文化自覺密切相關,要求人們對自身文化的來龍去脈有著深刻洞察。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讓青年深刻體悟中華文明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有了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歷史發展和前途命運的整體把握,青年就能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並以高度的自覺自信在“兩個結合”中積極投身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

   當代青年生活、成長於中國式現代化快速推進的浪潮中,一方面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進入“后物質時代”,另一方面現代性的競爭壓力又讓青年不乏“物質生存焦慮”。因此,讓青年勇擔文化傳承發展重任,首先需要解決青年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讓青年無后顧之憂。2020年湖南女孩鐘芳蓉以高分報考北京大學“冷門專業”考古學,2024年她入職敦煌研究院的消息傳出后,網友們表達出由衷的欽佩。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絡之后,文物修復師在年輕人中成了炙手可熱的“網紅”職業。由此可見,當代青年對文化傳承發展並不缺少熱忱。隻要我們不斷發展文旅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給予“冷門絕學”更多生存、發展的空間,就會吸引更多青年自覺投身於文化傳承發展的大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讓文物、遺產、文字都“活”起來,離不開現代科技的賦能。2024年10月,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的短視頻在網絡走紅,視頻博主通過一款模擬游戲生動還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構造、防護結構和治水原理。有網友表示:“高中沒學明白,去都江堰旅游沒聽明白,看視頻三分鐘懂了!”這樣的視頻博主不是一個,而是一群。在此之前,一名95后博主就因在短視頻中將艱深晦澀的甲骨文變得生動、有趣,在網上帶起一股學習甲骨文的熱潮。現代信息技術讓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變得更加有形有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青年人才,為文化傳承發展插上騰空飛翔的翅膀。

   搭建展示舞台,為青年勇擔文化傳承發展重任贏得關注。在快節奏、信息超載的網絡時代、數字時代,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被看到”就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成功。對青年而言,在網絡上“被看到”意味著他們獲得了別人的關注乃至認同﹔對文化傳承發展而言,“被看到”意味著文化具有吸引和影響他人的深刻魅力。青年和文化傳承發展都渴望“被看到”,決定了青年在勇擔文化傳承發展重任時需要得到更多關注、更多認可。

   (作者:王 軍,系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劉圓圓、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