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
2025年01月26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龍年歲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春節成為世界人民共同欣賞與品味的節日。蛇年歲首,我們將與世界一道歡慶作為人類非遺的春節——
1.走向世界的春節
春節雖源於中國,早已走向世界。如今,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比如,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洛杉磯、巴西聖保羅、日本神戶和橫濱等地,先后將中國春節作為當地城市的節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更是將春節定為法定假日。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鬆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人類非遺的春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民族節日,還是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祥和歡樂的春節是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讓人們得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雖山川異域,但風月同天。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特別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要更加珍惜彼此的文化創造,讓經歷了千百年淘洗而凝結成的禮俗傳統為世界帶來暖意。
2.春節的文化價值
中國農歷新年,正逢四季之首的立春節氣前后,乙巳蛇年正月初六就是立春日(2025年2月3日)。傳統新年依托的正是這一四季流轉的自然時序,圍繞過大年的禮俗,是送冬迎春的儀式。20世紀初,民國政府將農歷新年定名為春節,便是基於這一時間特性。
春節是中國人的盛大節日,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觀念與精神信仰,都濃縮在春節文化之中。春節文化的世界魅力也源於它承載的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蓄的豐富的文化價值。春節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第一,春節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倫理價值。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確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后,兩千多年來,我們的新年就與立春節氣相近。立春節氣,為四季循環之首,春節節俗中亦包含了與立春節氣相關的元素,如新年的春聯、宜春帖、春酒等。王安石《元日》詩中的“春風送暖入屠蘇”就形象地歌詠了元日與新春的內在關聯。春節在辭舊迎新之際,以貼春聯、春帖,飲春酒,吃春卷、春餅等節俗呼應著立春節氣,體現人與自然時序和諧共生的理念,人們以喜迎新春的姿態跨入新年。
第二,春節是維護親情、強化家庭倫理的重要契機。團圓、回家是春節的“主調”。家是神聖而溫馨的空間,春節是家庭最神聖的節日,是回家祭祀祖先、探望父母、會聚親人的日子。“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回家團聚是遠離家鄉的游子一年中最大的期盼。“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是奔波的旅人們的情感驛站,回家歇一歇腳,再振奮精神重新上路。看一看年復一年幾十億人次的春運,就足以體會春節對中國人的重要性。
中國人的家庭文化中,特別具有歷史傳承意識。2000多年前的漢朝文獻中,就有“接”祖先回家過年的記載。中國人的年夜飯是“神”與人共享,第一杯酒、第一碗餃子都是奉獻給祖宗。春節民俗中包含祭祀祖先的部分,促進人們與歷史對話,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同時,春節民俗以家人團聚為核心,它以隆重的年夜飯儀式,召喚散在四方的家人回歸故鄉,享受溫暖的親情,並以圍爐守歲、夜話家常與拜年祝福等方式,強化家庭人倫。對於家庭價值的堅守,是春節向世界播洒的積極理念。
我們的今天離不開前輩的奮斗,我們在歷史中延續今天的生活,這就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是有根脈有信仰的民族,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同時也是“慎終追遠”的民族,這是春節傳遞給世界的價值觀。
第三,春節民俗增進了和諧友善的社會氛圍。除了家庭團聚外,春節還是親鄰交往的重要機會。春節起源於我們對豐收的慶祝與對新生活的期待,體現了中國人安居樂業、和睦和諧和美的價值追求。春節通過各種節日禮俗,營造祥和氣氛,人們在辭年、團圓、拜年的禮俗交往中,表達對祖先和天地自然的禮敬,對家人、鄉鄰、師友的愛。這些民俗促進了家庭、社區、社會的團結,也增強了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春節顯示了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和美特性。
第四,春節是民俗藝術集中呈現的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觀念:千門萬戶張貼懸挂的大紅春聯,是人們美好心願的表達,更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藝術的競技﹔年畫是充滿象征意味的祈福迎祥的美術作品,回頭鹿馬、將軍門神,藝術化地呈現了人們的內心祈願﹔窗花、門箋、炕圍剪紙,不僅美化人居環境,還體現了人們的心靈手巧﹔春節的鑼鼓、小戲、秧歌、高蹺與社火,是鄉村社區的群體娛樂,更是普通人振奮精神的藝術行為﹔還有春節的花市、沿街高懸的大紅燈籠與中國結、龍騰虎躍的舞龍舞獅……中國人在肅穆的寒冬時節,以強烈的色彩與動感,提振精神,以積極昂揚的姿態,讓庸常的日子奏出盛大的華彩樂章。迎新與迎春的民俗藝術,是中國人生活美學觀念的展現,也是中國對世界節日文化的精彩貢獻。
3.春節的海外傳播方式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中國節慶文化的代表。春節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將中國節日文化所蘊藏的價值觀,通過人類非遺共享的方式,傳播到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與魅力。比如,春節民俗中對於“家”的重視,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一直倡導與維護的家庭和諧理念。又如,中國人具有強烈的辭舊迎新的時間更新意識,“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它讓我們在歲歲年年中具有無畏前行、重新出發的精神動力。此外,中國春節所體現的與自然時序同步、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倫理意識等,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向世界傳播的價值。
如何能夠讓世界不同族群感知、接受中國春節文化,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探討。根據春節的文化特性,考慮外國人的心理習慣與欣賞方式,可從節日的物質層面、社會層面與精神層面等多個層級,逐層推進春節的海外傳播。
人們較易於感知物質層面,如果在春節民俗傳播中,我們主推一兩個辨識度高、富有典型意義的吉祥童子形象,如傳統的善財童子或和合二仙等,並作適當地解說,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在社會層面,可以加強春節慶祝儀式活動的吸引力,讓外國人體驗諸如舞龍舞獅,或是花車、社火的巡游等,通過沉浸式體驗趣味性強的民俗活動,激發外國人的興趣。此外,節日的核心是其理念與內涵,中國春節辭舊迎新、祈福迎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觀念,以及禮敬長者、團聚家人的家庭倫理意識,可以結合春節符號象征與春節民俗儀式進行節日價值觀的傳播。
隨著“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作為中國人獨特的傳統節日與精神財富,在傳承數千年之后,借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號召力,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一抹亮麗的中國色彩。
(作者:蕭放,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