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融通思維增強中國故事網絡傳播力——讀《融通視角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

高瞻

2025年01月22日14:43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原標題:以融通思維增強中國故事網絡傳播力——讀《融通視角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

近年來,學術界對話語體系的研究呈現出明顯增長的態勢,相關研究成果頗為豐碩。其中對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研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融通視角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一書以話語融通為研究視角,旨在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生活話語三者之間的小融通以及中外話語體系概念的大融通。作者首先探討了從語言到話語的發展歷程,其中蘊涵了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是話語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之后作者就中外話語體系如何融通作出了自己的闡述﹔最為重要的是本書在結尾部分論述了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問題,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當下提升中國故事網絡傳播力提供了有益借鑒。

以融通思維提升中國故事網絡傳播力,首要的是講述中國故事時在敘事視角上要聚焦大眾生活實踐。普通民眾自身的生活實踐由他們的經歷構成,這種經歷也許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書中指出,中國好故事素材的挖掘要立足中國現實。中國故事進行對外傳播要以發生在普通民眾身上的各種事情作為主要素材,從平行視點的角度使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淋漓盡致地得以呈現,讓廣大受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一方面,要推動中國故事的傳播主題和傳播內容生活化。中國故事網絡傳播要以小切口講述大故事,將蘊含於平凡百姓生活中的行為邏輯與國家倡導的科技強國、鄉村振興、愛國守法等大政方針、宏大敘事進行結合,通過展現新時代中國公民個人的人生歷程擘畫出全體中國人民對當下生活的滿足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傳播中國故事要提及其他國家人民如今的生存現狀,使中國故事產生更強的感染力。書中指出,要凸顯中國故事的世界性意義。目前,我國人民通過不斷奮斗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時也要注意到,世界上仍有一部分國家的人民正在遭受由於接連不斷的戰爭而帶來的痛苦,他們流離失所,急需要得到各方救助。因此,在傳播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要將世界人民對和平的向往融入進去,通過設置國際熱點話題達到引起國人與海外受眾的情緒同頻共振的良好效果。

以融通思維增強中國故事網絡傳播力的第二個重要環節就是實現敘事主體的多元化。書中指出,敘事主體主要由官方與民間兩方面構成。一方面,官方權威部門及相關人員要協同推進講好中國故事。媒體記者應深入基層,從日常發生在大眾生活中的點滴中挖掘好素材、提煉好故事﹔從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的相關專家學者要將已經掌握的各種思想資源進行融會貫通,形成富有特色的專門的話語體系等等。另一方面,民間主體對中國故事的講述往往也可以起到較為獨特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內引外聯、牽線搭橋,當好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實際上,民間主體講述中國故事更容易得到認可與信任。要鼓勵大眾利用自媒體與新媒體創作、傳播故事,讓海外受眾以民間渠道傳播的方式真切感受到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要加強官方與社會大眾兩個傳播主體間的密切交流,促進共享話語資源、共建傳播渠道。綜上所述,中國故事的傳播不能僅僅依靠官方傳播的單一模式,而要逐步向全民傳播模式傾斜,各行各業的人們都要積極爭做傳播中國故事的一員,從而形成政府主導傳播,社會大眾、企業及高校參與傳播的新局面。

融通思維要求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對象要精確化。書中指出,新時代加強中國對外傳播能力建設,要在傳播理念、傳播渠道等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要改變以往“人找故事”的傳統傳播思路,進而推動向“故事找人”的現代傳播思路轉變。紙媒時代傳播主體的工作模式大都是“遍地撒網”,新媒體時代這種工作方法應該得到轉變。“故事找人”的關鍵在於傳播內容的精准定制,這就要求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利用算法與體感互動等智能手段精准捕捉海外受眾的個性化媒介行為,直擊“痛點”與“痒點”,實現精准推送、分眾傳播,還可通過網絡媒體開展中國故事的伴隨式傳播,為廣大海外受眾獲取相關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另一方面,中國故事的傳播要由“單向讀白”轉變為“多向對話”。以往的紀錄片、專家講座、人物訪談、展廳講解的傳播模式均為獨白式,現在均可憑借線上訪談、網絡直播、彈幕視頻等方式增強對於中國故事作品的交互性,吸引廣大海外受眾積極主動參與交流對話,鼓勵他們以評論、點贊、轉發等形式對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作出反饋,並且可以根據受眾的評論對宣傳策略加以調整,同時呼吁海外受眾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對中國故事進行再詮釋與再構建,使互動成為傳播中國故事過程中的新常態。

以融通思維提升中國故事網絡傳播力要實現敘事方式技術化。書中指出,人們如今的感受與認知受到科學技術和新興傳播形式的深刻影響,要熟悉新媒體,充分順應海外受眾的互聯網思維以及閱讀習慣。一方面,要竭力打造可視化的中國故事傳播場景。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虛擬現實技術將真實世界復制到元宇宙,塑造出虛擬與現實相交融的社會形態。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可通過VR、AR、大型3D屏幕等硬件設備進一步豐富中國故事的展現形式,要以數字技術將中國文化、中國風貌、中國氣度視覺化,以此來調動受眾的多維感官,實現敘事場景虛實共生,讓受眾在沉浸傳播的情境中產生真情實感,從而對中國故事充滿回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中國故事進行創作。在故事素材的採集方面,可利用傳感器、大數據拓寬採集范圍,擴大採集視野,實現中國故事的智能採編﹔在中國故事的內容生產方面,要實現智能機器對傳播內容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以高效率處理、整合相關素材,幫助傳播主體從以往較為固化的傳播內容生產模式中解脫出來,推動傳播內容質量不斷提升﹔在傳播內容推送方面,依托自身推薦機制實現精准分發,提升傳播效果。

總而言之,《融通視角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一書為日后學界對話語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視角,為今后更好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供了新思路,是值得深入研讀的佳作。

(作者:高瞻,嘉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