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把握機遇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

熊鴻儒

2025年01月22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把握機遇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

  能否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世界領先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首要因素。新時代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日益走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未來,要在更為嚴峻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必須改變創新路徑,從主要依賴跟蹤型、漸進式創新轉向更多依靠開創型、引領型創新,進而實現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躍升。

  抓住技術市場快速迭代機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突破,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深空深海等領域技術創新變革,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產生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以智能化、網絡化、分布式為主要特征的生產方式正在改變原有“中心—外圍”的國際分工格局,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和全球競爭格局。搶佔科技和產業制高點成為影響大國發展主動權和戰略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傳統生產要素和新型生產要素的相對地位面臨重構,產業結構高端化的內涵發生明顯變化,更多體現為技術、數據等要素投入而導致的邊際效率改善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抓住快速迭代的技術和市場機會,加快構筑新的競爭優勢,才能充分享受這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紅利。

  歷史上的重大技術突破大都呈現較強的非連續性,即新技術往往採用了與主流技術完全不同的新路線或新機理。比如,晶體管技術取代電子管技術,數字通信取代模擬通信,動力電池逐步替代燃油發動機。這種非連續性創新一般具有很強的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顛覆性,會給現有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創造性破壞”效應。對於后發國家而言,在當前技術進步加速和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非連續性創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一方面,改變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構筑“非對稱優勢”,迫切需要加強非連續性創新。大量實踐表明,在外部技術限制加劇、技術迭代加快的情況下,如缺乏非連續性創新能力,技術進步速度或將放緩甚至停滯,技術差距也將越拉越大。另一方面,非連續性創新可能產生顛覆性效果,對各國尤其是后發國家的經濟安全、產業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意義重大。無論是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還是合成生物學,其通用性、自主性、不對稱性日漸凸顯,謀求非連續性創新將是不可回避的佔優策略。

  具備諸多有利條件

  我國科技投入水平與所處發展階段基本適應,科技產出質量持續快速提升,供給能力日益增強。從投入水平看,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是研發投資規模佔全球研發比重唯一保持增長的大型經濟體,目前研發強度已超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從產出水平看,2022年中國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16349篇,佔世界總量的30.3%,首次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位。中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2023年近7萬件,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位。從技術能力看,一方面,先進技術正從依賴外源向外源與內生雙輪驅動轉變。據測算,我國大中型高技術企業內部研發經費中用於引進技術的比重從2000年至2009年的30%到40%降為2010年至2019年的4%到6%。另一方面,支持源頭技術供給的基礎研究明顯增強,2012年至2023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從498.8億元升至2259.1億元,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從4.8%升至6.77%。

  創新要素供給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明顯改善。近年來,我國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的水平明顯增強,人才紅利逐步凸顯。當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位。從頂尖科技人才看,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顯示,67個國家和地區的6849位高被引科學家中,中國內地研究人員共1275人入選,佔比從2018年的7.9%升至17.9%,居全球第二位。我國具備邁入全球第一方陣的科技和數字基礎設施條件,已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散裂中子源、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為開展基礎前沿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5G網絡、光纖寬帶網絡和移動物聯網絡擴容提速,算力總規模已達230EFLOPS,居世界第二位,數據產量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ZB,這為大數據、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創新主體的動力和能力大幅提高。經過多年追趕,我國企業整體創新活躍度明顯上升,高成長性企業群體持續擴大。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達17.6萬家,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37.3%,比2000年提高26.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362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為1.4%,比2000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據歐盟執委會發布的《2023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數據,2023年中國大陸企業在“全球研發前2500強企業”上榜數為679家,全球佔比27.2%,僅次於美國。

  支撐大國創新的規模經濟優勢突出。規模經濟優勢是我國的突出競爭優勢,尤其在技術進步加速、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這種優勢已成為決定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從供給側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規模經濟有助於企業攤薄成本、企業間相互學習和技術擴散、不同企業嘗試不同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可以為眾多細分領域企業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從需求側看,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我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第二大進口國、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和目的地,消費需求的巨大規模和多樣性有利於更大范圍的企業創新試錯,降低非連續性創新成本。

  構筑科技和產業競爭新優勢

  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構筑科技和產業未來競爭優勢,需更加重視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國家發展和安全提供支撐。

  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和科技計劃的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堅持把原創能力擺在突出位置,統籌推進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支持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促進產學研協同攻關產業創新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科技計劃凝練機制,加快布局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技任務。根據不同任務實際,採取更加靈活和開放的態度,促進各類主體協同,在人才選用、資源配置等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打破數量化、指標化考核,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更好發揮科學共同體作用。

  統籌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和市場化創新力量。一方面,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發展。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另一方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突出問題導向和中長期激勵,推動研發支持、成果轉化、新技術新產品准入、政府採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更多惠企創新政策扎實落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優勢,引領帶動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構建同原始創新相適應的人才發展、金融支持和產業體系。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完善人才跨部門跨地區有序流動機制,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引、用、留”政策。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的支持政策,加快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加快推動資本市場改革。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在高水平開放中提升全球創新位勢。持續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在優勢和新興領域擴大民間國際科技合作,完善外資高科技企業、國際科技組織在華發展體制機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在市場開放、要素流動、知識產權、公平競爭、行業監管等領域建立健全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制度體系,加快打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