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丹
2025年01月17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溫故】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踐行者、文明互鑒的推動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參與者,共同開創世界的美好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原創性思想,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時代課題給出的“中國答案”,具有重要理論價值、重大時代意義和深遠世界影響。近日出版發行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一書,在論及“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部分,引用古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進一步闡明中國始終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語出我國古代典籍《禮記·禮運》,是儒家思想關於理想社會的重要表述。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天下為公”是大道之行的基礎,是構建理想社會的重要原則,這一理念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被歷代儒家學者所推崇,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思想在先秦時期就已普遍存在,《尚書》《左傳》《呂氏春秋》等典籍中,就記載了不少“天下為公”的相似表述,比如“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公家之利,知無不為”“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蘊含著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朴素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一理念,經過歷代儒家的繼承和發展,在秦漢以后逐漸成為社會主流觀念之一。它不僅是個人心性修為的崇高境界、社會公德的重要原則,同時是治國理政的社會理想和指導理念,具體體現在政治體制、社會治理、文化觀念等多個方面,如選賢任能、公私分明、倡導公德、天下一家等。千百年來,“天下為公”的理想薪火相傳,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字坐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歲月更迭、時代更替中,這一思想積累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雖然不同時期表述有所不同,但向往“天下為公”並為之努力奮斗的內核始終沒變。如今,“天下為公”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已化作中國人精神深處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各項事業不斷推進,“天下為公”的理念在現代社會得到新的詮釋和實踐,並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蘊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講話中提到“天下為公”,深刻闡明了這一理念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並指出了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思想一脈相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天下大同、命運與共,體現出對建設一個公平公正世界的不懈追求。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更應是大道暢行的時代。面對氣候變化、資源緊張、貧富差距、數字鴻溝等全球性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並使發展成果惠及全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多次被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和多邊文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已成為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
在“兩個大局”的視野下,“天下為公”表現為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促進世界各國現代化。當前,中國已成功走出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願同國際社會一道,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推進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新貢獻。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中國將以“天下為公”理念為指引,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創美好未來。
(作者:丁兆丹,系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高級記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