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

李雪鬆

2025年01月16日08:35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分析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它們描述了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商品和服務的總體供給和需求情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經濟體的總體產出水平和價格水平。政府可以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管理來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統籌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暢通經濟循環的必然選擇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總供給是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當總供給充足且結構合理時,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生產可能性。總需求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總需求的增長能夠刺激生產活動的擴張,促使企業增加生產規模和投資,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必然選擇。統籌好二者的關系,資源才能夠在各個生產部門和消費領域之間得到合理分配,生產要素才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流向最需要的部門和領域,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如果總供給與總需求關系失衡,會導致資源的錯配和浪費,並導致價格較大的波動。例如,當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時,會出現“內卷”,導致資源閑置和浪費,嚴重時會出現通貨緊縮,企業利潤下降、投資減少,進一步加劇經濟下行壓力﹔而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資源過度集中在某些領域,影響其他領域的發展,嚴重時會出現通貨膨脹。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意味著要確保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順暢,避免資源浪費和循環不暢。隻有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才能更好保持價格水平的穩定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亦是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的必要之舉。在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的基礎上,一國經濟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內外部沖擊和挑戰,保持經濟穩定運行。當外部市場需求波動時,通過調整國內總供給和總需求,可以緩解外部沖擊對經濟的影響。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必須強化系統思維,全面、系統、動態地把握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同時,針對供給側的卡點堵點,對症下藥,精准施策,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治理的重點放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要依據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作出抉擇,必須根據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定,但一個基本要求是必須注重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作為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供給側和需求側實施的環節、落實的工具以及實施的主體都存在諸多差異,需要統籌好兩者的關系,實現有機結合。

供給側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通過優化要素配置、促進科技創新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比如,增強供給體系的適配性,擴大有效供給,將資源更加高效地分配到各個領域,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質效﹔加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採取積極有效的財稅金融措施,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部署未來產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等等。

需求側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通過調節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比如,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增加或減少需求總量,以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體平衡﹔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以改變投資需求、居民消費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淨出口需求的結構,推動實現供需結構平衡﹔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准,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以有效促進消費持續增長﹔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調整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等等。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國內需求不足。為更好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必須立足需求側,加強需求側管理,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總需求回升到合理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應對當前國內需求不足的關鍵手段。我國具有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較大空間,可較大力度增發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等。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加快推進“兩重”建設。支持企業穩崗擴崗,促進各階段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推動各地下沉財力,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獎補政策。加強對企業的紓困支持,堅決防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問題。推進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支持融資平台改革轉型,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應對當前國內價格低位運行的必要手段。我國具有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較大空間。一要繼續下調存貸款利率。在物價低位運行的情況下,盡管名義利率已多次下調,但實際利率仍偏高。美聯儲和歐央行已開啟降息周期,盡管其降息節奏存在不確定性,但我國仍可擇機再下調銀行貸款利率。考慮到當前我國存貸款息差已經較低,在引導貸款利率下行過程中,可通過增發特別國債等措施補充銀行資本金。二要進一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當前,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准備金率約為6.6%,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央行相比,還有調降空間。三要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狀況,靈活運用多種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開展雙向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這既有助於支持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順利實施,也有助於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機制轉變。

大力提振消費。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推進實施新一輪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提升行動。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順應人口流動趨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財政轉移支付與常住人口相挂鉤,依城市規模層次分類施策,努力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

擴大有效投資。這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增加對那些能夠產生實際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域的投資。可重點加強以下三大基礎領域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和公共服務補短板。這些領域投資需求潛力巨大,有助於打基礎、利長遠。堅持從“投資於物為主”向“投資於物和人並重”轉變,更加注重“投資於人”。以提升人力資本及加強社會保障,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和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壯大,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要特別指出的是,房地產業與上下游產業關聯度高、影響面大,對穩增長特別是穩定傳統產業意義重大。要持續用力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通過貨幣化安置方式,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落實好已出台的住房信貸、稅收政策舉措,切實降低購房成本,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繼續研究實施一系列財稅配套政策,確保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著力提升供給質量

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當然也不能忽視供給側,當前要更加注重打通供給側的卡點堵點。一方面,要從“結構”入手做文章,注重改善供給結構和提高供給質量。另一方面,要保証總供給在總量上保持平穩增長,有針對性地精准發力。

加快推動基礎材料、工業母機和工業軟件等領域實現國產替代。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激勵等手段,加快實現重要領域的國產替代,是提升我國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必然要求。要看到,在關鍵基礎材料領域、核心電子元器件領域和工業母機領域,我國依賴進口的情況較為嚴重,提升國產化率是重要任務。同時我國研發設計類軟件的國產份額也比較低,亦亟待提升。有必要拓寬相關企業市場應用空間,幫助企業融入國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加大國產創新產品的推廣力度,支持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產化替代工作,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還要推廣“三首”產品,即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軟件的產品,完善支持政策,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科技金融體制改革,厚植創新創業沃土。堅持優勝劣汰,嚴厲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大力推進兼並重組,完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規范約束機制,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讓資本市場成為一池活水。這不僅有助於吸引各類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資本市場,獲得合理回報,形成正向激勵,而且有助於更好發揮資本市場促進科技創新的功能,顯著增強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同時,完善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特點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這是建立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的題中之義。通過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積極化解一些行業供大於求的階段性矛盾,能更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既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還要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制定行業標准和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形成廣泛共識,遏制“內卷式”競爭。企業應走差異化競爭路線,找准自身定位,增強核心優勢,開辟新賽道、開拓“新藍海”,把更多精力和財力傾注在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上。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