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寧
2025年01月16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智庫者說】
一直以來,縣域醫療機構是我國五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部分,廣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佔全國將近三分之一的衛生人力資源,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診療服務量,守護著廣大居民的健康。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是落實“以基層為重點”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重大舉措,是讓人民群眾更方便、安全地在基層看病的前提,也是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有效抓手。進一步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上下貫通,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一方面要“接地線”,進一步建立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和基層機構之間高效的合作關系和交流機制,切實推動人員、技術、服務、管理更好地下沉,特別是醫務人員要能夠長期地派駐到基層。另一方面要“通天線”,縣級醫療機構還要注重與國家區域醫學中心或其他上級醫院的聯系,利用“支援”“幫扶”等多種形式,尤其是保障與加強縣域內急危重症患者搶救能力。同時,統籌建立縣域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症監護等臨床服務中心,提高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應規范成員單位服務行為和流程,暢通鄉鎮衛生院與縣級醫院人員、技術、服務、用藥銜接,實現目錄統一、資源自由流動,不斷提升縣域和基層服務能力,讓人民群眾在基層能夠享受到較高水平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強化能力,切實兜牢基層服務網底。從縣域醫療衛生機構自身的實際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來看,當前縣域醫療服務的重點應放在慢性疾病治療、重大疫情應對、婦幼衛生以及中醫藥服務等方面,應重點補強全科(慢性病診治)、兒科、呼吸科、口腔科、中醫科、康復科建設。立足滿足群眾就近就便看病就醫的需求,強化人員、技術、管理幫扶,採取多種形式,比如通過開展科室共建、臨床帶教、建立常態化的聯合門診、聯合病房、遠程協同會診、設立專家工作室、特色(專科)門診等方式,實現縣域內醫療資源供需匹配。此外,信息技術的應用是資源下沉、賦能基層、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完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為基層提供遠程會診服務,整合配置資源,實現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向社區和鄉村基層延伸覆蓋。推進醫學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在基層的應用,通過輔助診療系統,為基層全科醫生、鄉村醫生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決策支持,提高基層機構電子病歷規范化水平和診療服務的質量。加強數據互通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各地建立統一的醫療信息系統,推進縣域醫學影像、醫學檢驗、心電診斷等資源共享中心的建設,更好地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圍繞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與均衡布局,進一步優化完善基層機構建設和設備配備的標准,指導各地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診療等輔助性決策及檢查檢驗設備配備和更新,結合實際需要加強數字影像、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CT等設備和救護車的配備,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實力。
多措並舉,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普遍面臨“增量不足,存量有限”的人才瓶頸問題。可充分利用綜合醫院的學科優勢和衛生人才隊伍培訓平台,通過師帶徒、跟崗跟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視頻教學等方式,不斷提升基層的診療水平,特別是針對一些薄弱環節,加強基層醫務人員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持續實施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重點提升基層醫務人員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呼吸道傳染病以及兒科的診療服務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時,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鄉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鼓勵畢業生基層就業、城市醫師晉升前下基層服務、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引導人才合理流動,促進優質資源下沉。此外,應持續推進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醫學教育體系建設,擴大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的招生規模,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並落實編制保障政策,支持大學生村醫考取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部門聯動,持續完善支持保障政策。進一步提高“三醫”協同治理能力,強化組織推動和分類指導政策支持。督促落實各級政府的投入保障責任。在鞏固縣醫院綜合能力建設積極成果、持續提升縣醫院綜合能力的基礎上,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2021-2025年)》《“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形成合力。促進醫保政策協同發力,在科學設計縣域醫院支付方式改革基礎上,探索推進縣域醫共體打包付費方式,完善公益性導向的機制設計,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切實推動適合縣域醫療服務特點的保障政策優化。優化人事薪酬管理制度,加強監測評估和宣傳引導,加強服務質量的控制標准,強化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確保醫療衛生事業在“強縣域、強基層”的方向上穩健發展,讓群眾在基層獲得更多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
(作者:郝曉寧,系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健康經濟與保障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