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交融互動共繪全球文明新圖景
黃 斐
2025年01月16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日益成為聯結世界各國、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紐帶。我們要深刻認識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以文化交融互動共繪全球文明新圖景。
構建多層次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構建覆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多層次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平台,能夠推動各主體相互促進,共同營造豐富多元的文化交流生態。要加強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通過高層互訪、文化年等活動,增進國家間的互信與理解,為民間交流提供有力引導和示范。例如,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通過舉辦教育、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我國與東盟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加深了人民之間的友誼。要鼓勵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國際人文交流,開展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民間藝術團體互訪演出等,促進文化交融。例如,在今年深圳國際民俗藝術季期間,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等多國的特色民俗表演團隊,與我國民俗藝術團體進行了精彩紛呈的演出交流,為各國人民直觀感受彼此傳統民俗文化,搭建起文化互學互鑒的橋梁。
創新人文交流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人文交流形式已難以滿足當前的多樣化需求。應利用好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平台,創新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著力打造更加多元化和更具互動性的人文交流新樣態。運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提高人文交流的覆蓋面和觸達率,使中華文化以更加生動的方式走向世界。比如,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平台展現中國傳統節日、民俗風情以及現代都市生活,讓世界各地的受眾以更直觀、更親切的形式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新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使外國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觀我國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比如,近年來,“數字雲岡”VR系統通過參加展會等方式,讓法國、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觀賞雲岡石窟的精美造像,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蘊﹔VR技術讓海外觀眾“漫步”於長城之上,領略其獨特的歷史風貌。此外,打造線上文化交流平台,如虛擬博物館、線上展覽等,為全球用戶提供便捷訪問和體驗中國文化的途徑。比如,“數字故宮”“數字敦煌”等通過線上展示我國珍貴的文物古跡,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領略中華文化的厚重歷史底蘊。當前,這些數字化手段正逐漸成為國際人文交流的重要推動力,為全球文化互學互鑒開辟了新通道。
培養國際化文化傳播人才。培養兼具深厚文化素養和國際交流技能的人才,是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撐。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應著力加強語言教育,進一步推廣漢語學習,擴大孔子學院的建設規模與影響力,讓漢語成為連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橋梁。同時,不斷完善國內高校的外語學科體系,加速培養非通用語人才,以滿足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需求。近年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眾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學生來華學習漢語及相關專業,培養了一批既精通漢語又熟悉中國文化的國際化人才。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提升國際人才的專業化能力。國際人文交流涉及文化、出版、藝術、體育、教育、旅游和學術等多個領域,需圍繞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與關鍵技能,以及構建高效順暢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與輸送體系等拓展平台、健全機制,為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推動我國地方文化走向世界。我國各地蘊藏著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推動我國地方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能夠更加充分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各地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具有國際辨識度和吸引力的地方文化品牌。例如,浙江通過舉辦西湖音樂節、西湖國際博覽會等大力推廣西湖文化,進一步提升了西湖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讓世界更好了解我國地方文化的獨特韻味。此外,可以推動地方文化的國際合作,共建文化交流項目,促進文化資源共享。雲南省博物館與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聯合研究項目,就是一次有益嘗試。雙方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展覽交流等方面展開系列合作,促進我國雲南與越南文博事業的深入交流。這些項目不僅展示了我國地方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地方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更為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多元化窗口和平台。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6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