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燕
2025年01月15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指的是全部要素的生產率,也稱總和要素生產率,來源於經濟學中生產率的概念,從根本上說是產出與投入之比,衡量的是單位投入帶來的產出水平。
從投入要素包括的范圍看,生產率可以分為單要素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單要素生產率是全部產出和單一一種投入要素之比,如勞動生產率,反映的是全部產出與勞動投入之比。而全要素生產率則是全部產出和綜合要素投入之比,反映的是扣除全部要素投入之后的產出增值。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在所有其他要素投入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等方式所增加的產出。例如,在某個工廠中,勞動力、資本等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都沒有變,但產出增長了5%,這多出來的5%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於我國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經典經濟學范式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包括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三大部分。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快速增長,即所謂“人口紅利”通常是階段性的,高峰期過后往往不會重復出現。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雖然會有波動,但高增長階段能夠重復出現,可以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持續動力。現階段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對於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性更趨凸顯。從國際經驗來看,高增長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經濟減速,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放緩。因此,在工業化基本完成后,繼續保持穩定較快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一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基本保障。改革開放前30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業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一直保持在4%左右,貢獻了近40%的經濟增長。2010年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速降低至1.5%以下。當前,我國正處在由中高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而勞動年齡人口持續負增長、勞動力轉移接近尾聲、資源環境等硬約束增強、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傳統經濟增長動力逐步減弱,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於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一是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二是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三是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証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四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