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錚
2025年01月15日08:33 來源:經濟日報
存量和增量相互依存、彼此促進、互相轉化,存量是增量的基礎,增量是存量的轉變,二者是辯証統一的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要求,“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是在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在全面落實“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要求下,我們黨深入學習和運用辯証法矛盾論總結出來的規律性認識,是系統思維在我國經濟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為此,在要素市場化配置、全社會資產管理和宏觀經濟部門債務治理過程中,要注重處理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以增量帶動存量、以存量促進增量,推動優化存量結構和釋放增量空間相互協同。
統籌好釋放傳統要素和培育新型要素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內容。協調好盤活存量要素資源和培育新型要素資源,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
協調盤活存量土地和挖掘增量土地。土地是我國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進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深度融合發展階段,加之對協同土地綜合使用和土地資源安全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亟需統籌好優化土地供給和盤活存量土地。一方面,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盤活城市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和存量土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在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嚴控城市發展用地總量規模的前提下,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與常住人口增加相協調的配置機制,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提高土地供給質量,持續提升土地產出的經濟社會效益。
協調釋放人力資本紅利和適度提升生育水平。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才是第一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在於人的發展。當前,我國人口形勢發生變化,正處於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亟需通過提升存量人口質量和釋放生育潛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一方面,一體化推進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技能型社會建設,通過提升高等教育發展質量增加高水平人力資本數量,通過建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升存量人力資源水平。另一方面,組織實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平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趨勢,促進人口結構逐步優化,推動我國持續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協調用好存量技術資源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供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當前,我國技術市場交易不活躍、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同時在一些高精尖領域還存在技術供給不足的情況,亟需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實現優勢領域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一方面,整合存量科技資源,建立科技共享平台,加快建設高水平技術交易市場,盤活存量專利,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相關機制。另一方面,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提升高水平科技供給能力。
協調有效利用存量數據資源和擴大數據要素規模。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要素。當前,我國正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亟需挖掘和釋放數據要素潛力和效能,全面驅動社會生產力實現躍升。一方面,完善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引領帶動全社會數據資源融合應用,促進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建立健全數據流通交易規則,穩妥推進數據資產化,拓展規范化數據開發利用場景,激發存量數據新活力。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探索數字經濟在經濟社會中的場景運用,不斷擴大數據規模和豐富數據類型。
統籌好盤活存量資產和擴大有效投資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我國在制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領域形成了規模可觀的社會資產,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部分領域也出現了一些閑置資產或“沉睡”資產。促進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對提升設備設施運營管理水平、拓寬社會投資渠道、合理擴大有效投資和不斷提高投資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兼顧整合傳統產業資產和擴大新興產業投資。我國是制造業大國,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為30%,制造業資產總額超過150萬億元,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16.2萬億元,不論資產存量還是投資增量在全球都穩居第一。當前,我國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全方位盤活傳統制造業設備等資產,同時統籌好新興領域產業投資,不斷提升制造業投資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發揮大規模設備更新相關政策的撬動作用,加大政府和金融機構對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的中長期資金支持,推動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強化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及產權轉讓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另一方面,建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兼顧盤活傳統設施資產和加快新型設施投資。經過長期投資建設,我國在基礎設施領域形成了大量優質存量資產,2023年總量超過120萬億元,並仍然處於穩步提升階段。當前,我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著提升存量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水平和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的雙重任務,為此要堅持“新”“老”並行、“量”“質”並重、“建”“運”並舉,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水平。一方面,有效採取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將已建成項目的資產所有權、股權、經營權、收費權等轉讓給社會資本,鼓勵探索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項目,促進產業園區“騰籠換鳥”和提質升級,盤活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存量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協同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拓寬融資渠道,重點針對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雙碳”戰略,立足產業鏈自主可控發展目標以及應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老齡化趨勢等,加大相關領域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穩步提升投資效率,努力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兼顧消納存量商品房和穩定房地產投資。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住房改革市場化的推進,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建造和銷售住房的最大市場,存量房地產價值佔全社會淨資產達到40%左右。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關系經濟運行和金融穩定大局。更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亟需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平衡,進一步滿足城鄉居民剛性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一方面,推進處置存量商品房工作,繼續用好專項債券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房地產發展相關基礎性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優化保障房供給,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
統籌好治理存量債務和提升負債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4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債務余額顯著增加,高效管理全社會債務成為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穩妥盤活宏觀經濟部門債務,不斷提升負債能力,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協調推進政府債務治理和穩定政府投資。根據財政部公開數據,2023年末,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達到8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7.5%,顯著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需要在存量債務有效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政府負債能力。一方面,推進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加快置換存量隱性債務,逐步降低債務風險水平,提升地方政府持續負債能力。另一方面,積極發揮中央財政舉債功能,擴大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協調推進企業債務重組和提升企業投資。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數據,2023年末,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總規模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達到168.4%。當前,我國正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需在盤活企業負債的基礎上,發揮企業投資主體作用,持續促進擴大國內需求的投資。一方面,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以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推進國有企業破產兼並和債轉股工作,推動房地產和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加快企業兼並和債務重組,不斷釋放企業進一步負債和擴大投資的潛力。另一方面,多措並舉提升國有企業融資能力,規范發展國有企業股權投資,加強民間投資融資支持,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進行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投資新的重點領域項目,持續提高各類企業投資意願和投資效益。
協調推進居民資產負債表重構和大力提振消費。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2023年末,我國居民部門債務總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達到72.4%,其中房貸佔比較高,消費信貸仍然有一定增長空間。當前,我國正逐步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亟需優化居民部門債務結構,釋放居民部門消費潛力,著力提振居民消費需求。一方面,適度下調房貸利率,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逐步降低房貸在居民杠杆中的佔比。另一方面,支持消費金融公司規范發展,不斷完善個人征信體系,鼓勵各地加大消費信貸財政貼息力度,更好發揮消費信貸促進消費提質升級作用。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