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東
2025年01月15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學思踐悟】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並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這不僅是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融合趨勢的准確把握,也是應對國際戰略博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
科技供給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產業創新的效益與水平,高質量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礎。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必須瞄准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未來方向,持續提高技術創新的針對性。
當前,我國高質量科技供給迎來新跨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進一步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應繼續打造安全自主可控、具備較強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加快科技研發和先進技術應用。促進新興產業搶灘佔先、未來產業破冰布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不斷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准對接。聚焦新興數字產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錨定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快建設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支撐的實驗室科技體系,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從科學創新走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企業是核心環節。必須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明確科技型企業主導地位,加快融通創新鏈產業鏈,促進科技部門與產業部門精准對接、高效協同,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
在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活動中,企業已成為研發經費投入的主體和發明專利的主要擁有者。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必須明確科技型骨干企業的主導地位,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發揮作用,堅持組織創新、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三位一體,健全政企研常態化對接機制,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繼續加強高價值發明專利培育,構建高價值發明專利創造與產業創新相互匹配、專利布局與產業鏈培育相互支撐的工作機制,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科技創新平台等,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圍繞重點產業鏈上下游核心技術和產品共同建設專利池。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大市場、完善知識產權交易,激發各類科技企業活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科學創新是創造知識的過程,產業創新重在把知識轉化為社會財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過程中起著重要橋梁作用。這兩個階段要實現有機銜接與完整閉合,必須持續暢通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通道,及時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實現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我國已探索形成多種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如上海農業科創谷以“科產城深度融合、創制試緊密聯動”為思路,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科創企業總部集聚地。陝西發揮“秦創原”總平台和“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加速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又如山東每年支持千家中小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推動大型企業科技設施、科研數據、技術驗証環境與中小企業共享共用。未來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首先,依托我國產業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平台、供給平台、中介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增加科技政策性貸款,加快發展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完善發展耐心資本,打造科技與金融良性互動新生態﹔其次,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申請“揭榜挂帥”“慧眼行動”等科技攻關專項行動,持續梳理建立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清單”,加強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項目與生產、研發與收益的對接力度,靶向部署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最后,構建產學研融通創新平台,通過產教融合平台、大學科技園區、校企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通”的創新共同體。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培養要靠教育,因此,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是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加快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一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陣地、人才培養主力軍、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培養造就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隊伍。通過推廣“校招共用”模式打造富有競爭力的人才池,支持高校對接省域、市域實際科技發展需求,申請人才定向、定點培養和轉化項目。二是基於國家戰略需求,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培養政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和青年拔尖科技人才等。三是創新人才“引、育、留、用、評”機制,持續營造“四個尊重”社會氛圍,深入實施“柔性引才”政策,深化“人才+項目+資本”“院士領銜+團隊培植”“企業+職業院校”等協同引才育才模式,激活高水平創新人才培育與使用的正向循環。
(作者:王振東,系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助理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